《元四家画集》
编著:(元)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绘
出版:北京工艺美术
装帧:精装
开本:16 开
版次:2005年1月版 次印刷
定价:380.00元(上、下卷)
订购热线:010-82930550 82930551
元四家: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黄公望(1269—15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 出继永嘉(今属浙江)黄氏为义子,其父90,始得之,有“黄公望子久矣”之语,因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幼有神童之称,稔经史,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最精山水画,晚年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皴笔不多,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设色多用淡赭,称“浅绛”(此实创自公望),山头多攀石,以雄浑见胜。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冠”。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著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和《九峰雪霁图》。
王蒙(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王蒙是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外甥,出身书画世家,曾一度任官,后来弃官隐居于临平(今浙江余杭)的黄鹤山。元朝灭亡后,王蒙山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厅事,与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发被捕,王蒙也受到牵连下狱,死于狱中。王蒙博学强记,诗文书画都有很好的功底。其绘画主要师法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画面构图繁复周密,纵逸多姿,笔墨繁密松秀,自成一家。他的画从各种手法表现江南林木的苍郁茂盛和湿润感,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明清及近代画家几乎都学过他的画。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同称为“元四家”。传世画迹有《夏日山居图》、《夏日高隐图》、《葛稚川移居图》等。《夏日山居图》,纸本,水墨图。纵118.1厘米,横36.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深远处是崇山峻岭,中部描绘的是一座奇绝高峰,远望突兀高耸,好像刺入青天的一只无头巨钻,十分险恶,富于天趣。画面近景下部画古松一林,沿坡而植。树下山石旁留下一片水南,十分平静。林上为岩,岩上一山如髻,山脚入水,重沙叠诸逶迤而进,远近历历在目。丘壑只三层,极稠密、开爽、幽深、秀耸。以沙渚为画面空隙,收到实中带虚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险山古木与溪流飞瀑相得益彰,有声有色,自然和谐。整幅图卷,构图深远,结构密而塞,这与元代简洁之风大相径庭,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风格。画中自识中提到戊申二月,按戊申为洪武元年(1368),时年60岁,为其晚年作品。
倪瓒(约1 306-1 374),元末书画家、诗人。初名埏,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经锄隐者等,无锡(今属江苏)人。家豪富,筑“云林堂”、“清闷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为吟诗作画之所。擅画水墨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技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则兼师法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笔轻而松,燥笔多,润笔少,墨色简淡,却厚重清温,无纤细浮薄之感,能以淡墨简笔,有神地笼罩住整个画面,识者谓其“天真幽淡,似嫩实苍。”这种“简中寓繁”的风格,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四家”。传世作品有《杜陵诗意图》、《狮子林图》、《渔庄秋霁图》和《六君子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