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应仅仅着眼于补贴政策对产业的影响,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已成热门话题。而更应当关注的应当是2012年试行政策结束后的一些问题—如何评价补贴的政策效应如何?否达到制定政策的初衷—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二、用环保的眼光看补贴 现在谈起新能源汽车,人们总是回避电动车上游和下游污染的情况下,仅仅看着电动汽车的尾管说:电动车零排放”其实,看新能源车是否环保,不只要看尾管排出了多少废气,更要看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电是从哪来的电瓶报废后的回收问题。 目前,国电力主要来自火电,即多数是用煤发电。煤发电带来的不只仅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粉尘污染问题,同时也带来了硫污染问题,更严重的煤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煤灰,煤灰对土地的污染几乎是不可逆的同时煤灰中的重金属对水系的污染也应考虑进去。中国是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难道在环保问题上我看到只是尾气、只是一氧化碳? 最新的环保演讲显示,2009年我国二氧化硫污染出现了不降反升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因为使用电动车而加大了煤电污染,加大的煤烟污染是否会抵消掉电动车减少废气总量带来的环保效应?另外,因为电动车充电而加大了多少用电量?如果依照这样的政策执行下去,未来中国的电动车保有量是多少?国家电网将因此增加多大的用电量?否需要增加电站?如果我一手投资鼓励用节能车,另外一只手又在因此掏钱建电站,花钱买更多的煤,要花钱去治理煤烟污染,还要搭上新增煤灰占用的土地,那么我这笔补贴还划算吗?当然,这里还没有计算因为新建设充电系统、电站带来的钢铁等建材的需求是多少?制造这些资料制造需要耗费多少能源?带来多少环保问题? 再说废旧电池问题,废弃电池的污染是个世界性难题,而且是至今无解的世界性难题。现在每天要生产20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这已经给地下水带来了非常大的环境威胁,增加电动车是否会加剧这种威胁?否拥有健全的回收系统?尽管国家给实验区补贴的条件之一是建立电池回收系统。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回收,而是回收后如何处理这些废电池?这些废电池是否带来新的污染?以及处置电池是否能让回收企业盈利并生存下去。美国、日本、欧洲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是有法律规定的而中国却是无法可依,凭什么要求企业回收废旧电池? 另外,目前我对电动车带来的电磁污染并不了解。美国、加拿大已经有用户起诉电动车制造商了认为使用了电动车带来了怪病。如果我车上使用电磁屏蔽措施,一是要加大车重、增加能耗;二是屏蔽之后只解决驾驶者和车内乘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电磁污染问题;三是增加了屏蔽措施后,手机等通讯设施怎么使用?现在还没有一个关于电磁污染的国家规范,更谈不上相关法律,电动车是对用户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使用的难道,可以回避这样的问题吗?能够不研究这样的问题吗? 因此,三年后,必需站在能源发生、使用、回收这个循环链上看问题,而不能仅仅盯着汽车的尾管谈环保,更不能无视整个产业链产生的污染说零排放,甚至依据尾气的减少谈减排成就。值得注意的被电池污染的水几乎无法再净化,如果我地下水被污染了中国人何以生存?
三、用安全的眼光看补贴 讨论电动车的时候,似乎大家只看到其排放方面的优点,否考虑过安全方面的问题? 比方,一旦因为电路故障导致全车断电怎么办?电动的刹车还有吗?电动的助力转向还有吗?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出现这样的问题,电动车岂不成了马路杀手? 再比如,发生碰撞事故后,如果电路漏电怎么办?如何施救?否会因为漏电而伤及被撞车辆的乘员、营救人员? 还有,激进动力车还免不了因为电路漏电导致火灾,电动车的电量比传统动力车大得多,因为同样的故障导致火灾的可能性也大很多。这些技术问题如何解决?技术角度讲,人们认为电池的控制技术、底盘的控制技术比电池来的更重要,而现在这方面并没有可以拿来炫耀的技术,并没有技术优势可言。 目前,国外已经在开发电机驱动的地盘技术,并将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这将使传统汽车的底盘得到简化,并通过结构的简化实现轻量化。换言之,电力驱动将带来一场底盘系统的革命。三年后,地盘技术方面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的差异是加大了还是缩小了 补贴政策实施三年后,这些技术难题是否有所突破?如果一个安全尚存隐患的汽车产业链应当获得支持吗?如果我电池技术、控制技术方面没有优势,这个产业还应当作为我战略选项吗?补贴是给谁做饭?产业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国家经济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否应当慎重行事? 四、用产业链的眼光看补贴补贴政策要达到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目前补贴的项目看,显然是补贴给了电动车项目,那么我要考虑的什么是新能源?作为汽车使用的新能源,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否具有资源凛富的优势?首先,电动车项目不应属于新兴产业。有专家说:电动车方面我和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如果翻开福特的历史你会发现,福特研究电动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宝马研究电动车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即便是丰田的普锐斯,从技术研发、试验到投入市场,也大约有20来年的历史了因此,电动车技术既谈不上“新兴”二字,更不存在同一起跑线问题。 其次,从目前电动车能源的来源看,并没有看到替代矿石能源的新能源,作为汽车使用的新能源至少需要满足3个100即可用100年,汽车可行驶100公里,汽车的时速可达100公里。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哪种能源可以实现3个100并替代石油。煤炭储量方面,国在全球市具有储量优势的但从煤转换成电,或者转换成液体燃料,一是要有大量的能量损失,二是要带来新的污染。电不过是一种可转换的能量形式,无论核能、太阳能、水能还是热能都可以转换成电能,电池是电能的存储器,而不是新能源。而我讨论新能源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电池上,而把电池发展的路线放在锂电上。但是世界上锂的储量到底是多少?中国有多少储量?全球锂的储量到底能用多少年?如果要走锂电池这条技术路线,而连锂的储量都不清楚,就通过补贴的形式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向这条路线上走,否太轻率了三年后,否能够弄清我电池制造原材料方面的家底?据此确定我国是否要走这条路线。 就电池技术而言,目前我国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尽管个别企业宣称自己在电池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你否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在于你所拥有的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以及这个技术所依据的原材料是否有保障。如果,发展电动车的电池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的手中,等于我鼓励了一个命脉掌握在别国手中的新能源汽车工业。 大国必需对战略性产业具有主导权,否则不能称之为本国的战略产业。如果技术旁落他人之手,资源凛富没有优势,那么电动车项目意义何在否意味着我用纳税人的钱为外国人开辟了中国市场?当补贴政策实施3年后,应当在技术优势、资源凛富优势方面进行认真地研讨,否则我无法面对子孙,甚至当下就被世界各国耻笑。
五、用投资的眼光看补贴 新兴产业的投资是有规律的通常当一个产业的技术发展到走下坡路的时候,就需要有新兴的替代性产业出现。当这个替代性产业出现的初期,金融资本进行先期投资,把这个产业炒热,然后把他投资的企业推向股市,金融机构因此赚钱并脱身。而最终接盘的实体经济,具体的企业,并顺势推出一个新的替代落后行业的新兴产业。 当然,这里面需要看清两个问题,第一,金融资本需要的投资中赚取利润,至于实体经济接盘后能否继续盈利,则不是金融资本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实体经济必需考虑清楚的问题。第二,当一个国家对于一个产业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希望炒热这个产业,让全球都向这个产业投资,以加大本国在这个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是没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需要考虑的自己是不是要跟风。 全球汽车产业有三大基地,一是欧洲,二是美国,三是日本。其中,欧洲在发动机和底盘系统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美国早在克林顿时期就已经过论证,认为美国汽车工业未来没有竞争优势的日本汽车工业的技术实力比美国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曾经将白色家电转移给日本,而自己在金融、IT领域发展占得了先机。汽车工业方面,美国也曾想将日本引入歧途,声称电动车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日本研究电动车的时候,福特、克莱斯勒纷纷宣布退出电动车,不在电动车领域进行研发投入。没想到日本将电动系统和传统的发动机进行结合,搞出了混合动力汽车。尽管日本在乘用车柴油机方面没有优势,汽油机方面并不领先,但混合动力车的能耗水平可以比肩欧洲的柴油车。而混合动力技术的呈现,不只给日本汽车工业找到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也让美国人看到曙光,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呼声中,电动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日正是这种战略背景下大肆炒作电动车的而在这场大游戏中,中国处于什么位置?扮演技术先期导入时金融资本的角色,还是中后期产业资本的角色?用投资的眼光看待电动车产业,与他国相比有什么竞争优势吗?这是要的战略产业吗?或者补贴三年后,可以在全球电动车产业中占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能够支撑大国经济的产业优势? 呼吁上电动车的声浪中,最能抓住消费者心的电价问题,即用现在民用电的电价计算车辆行驶百公里的花费,而这个电价是没有充电系统支持情况下的电价。当电力公司投资一套充电系统后,谁来为这套充电系统买单?当然是消费者;谁来为支撑这个系统的服务买单,当然是消费者。那时的电价与今天的电价应当不一样,否则电力公司的利息如何回收?这里要从新算的一笔账是以新的电价来计算使用成本,再加上的补贴,由此换来的节能划算吗? 三年之后,能否看清这个补贴的战略方向是否正确?继续投资下去,中国是否能够取得战略优势?
战略选择的思路 电动车作为汽车技术的一个分支,中国人当然是要参与研究的这也为新能源的选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路径。而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考虑问,决不能简单地看着汽车尾管和一些表面现象考虑问题。 全球能源紧张的今天,中国自然要从战略角度去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但是任何战略产业的确定,必需首先考虑到中国是个大国,资源水平如何?技术掌控能力如何?全面评估平安和环保问题。尤其要用全球经济的眼光去审视,选择这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战略优势地位?不是中国没有实力投资一个战略性产业,而是要考虑这个产业与其他战略产业的发展取向是否存在矛盾?这个诞生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竞争优势的坚持问题,大国经济决不能受制于人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