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纤维的发展趋势
(1)海外发展:
据海外媒体报道,日本东丽株式会社计划进一步开拓使用以竹子为原料的纤维素纤维市场。 以竹子为原料,利用粘胶方法制造的竹纤维与聚酯纤维或微细腈纶纤维、中空尼龙纤维等复合的纤维,也有与聚乳酸纤维复合的产品,对环境影响小。东丽株式会社发现,这种复合纤维具有竹子的高吸湿性、接触冷感、柔韧性以及竹子的抗菌防臭和负离子发生功能,进而开发出高级加工设计技术,广泛应用在流行服饰、运动服和内衣等衣料或居家产品上,在百货公司、专门店和成衣店出售。东丽每个月可售出500吨复合纤维。竹纤维项目同样得到我国政府的扶持,2004年国家政府将竹纤维项目列为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
2004年,日本的Marumasa公司用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竹子生产的竹纤维用于春夏服装服饰制做,一双竹纤维制作的袜子售价达30美金一套竹纤维制做的成人内衣售价达200美金一件成人大衣市场售价高达500美元,“翩翩竹裙”已经成为日本女性消费的时尚,成为市场新宠。欧美市场售价是日本一倍以上更令国人瞠目结舌。
2005年6月,日本环境省推出了“夏日着装”活动,鼓励政府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穿着便装,并且不系领带,希望此举能够减少耗电量。著名设计师菊池武夫为了配合“夏日着装”相关活动,专门在2005夏季休闲运动装中采用了竹纤维面料。菊池的作品发布会还别出心裁地邀请了财界、体育界知名人士光临秀场,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奥田硕、著名棒球教练星野仙一等甚至还客串了一次“男模”。
(2)专家青睐
我国从事功能性纺织品研究的权威专家认为,高品质竹纤维产品已经成为家纺市场一匹飞速奔跑的黑马,给中国家用纺织品市场带来全所未有的冲击。
在中国家纺市场,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产品雷同的结果最终导致所谓价格战和品牌战,而忽视开发新产品、开拓“蓝海市场”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者选择的多元和审美档次的日趋提升。据统计,家纺行业的产值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面对这个份额,有关专家却不无忧虑:“中国的家纺市场期待新型元素的出现,剑走偏锋也好,主动出击也好,必须靠研发能力和推陈出新来迎接国外家纺品牌的冲击。” 在这一方面,竹纤维家纺显然已经走在了前列,竹纤维家纺产品已经在北京、上海、广洲、深圳、合肥、郑州、兰州、济南等大中城市商场专营店销售,各地享有良好口碑。
的确如此,竹纤维家纺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家纺理念:自然、健康、绿色,这也是2007时尚领域最热门的三个词语。
(3)兆亿空间
随着竹纤维重大项目成功的科技转化与实施,竹纤维以其优越特性成为继“棉、麻、丝、毛”四大天然纤维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纺织元素融入人类生活,第五次纺织品革命运动悄然兴起。
竹子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植物,但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尤其在服饰方面,其应用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竹伞;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中国的家纺市场在世界所占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1997年到2005年,中国家纺市场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67%,今后中国的家纺市场同样会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在这样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每一个中国人的思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曾说,“后配额时代”中国家纺市场的弱点主要是:设计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鲜有国际知名品牌,国内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领;纺织企业众多,但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落后。这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会有很大的制约。
业内人士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以新的产品元素,大众消费的价格战落,全新品牌意识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占有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要想适应国际竞争这个大舞台,单单凭借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家纺市场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危机。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消费观念也朝着时尚,健康、品位的方向发展,对家用纺织品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艺术品位上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为家纺行业创造了较大的增长空间。
竹纤维源起于中国,被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称为“中国纤维”、“会呼吸的纤维”。竹纤维产业是我国林业产业领域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前景,探讨以竹代棉及竹材开发利用新的途径等问题,中国林业产业协会调研组近日与我国竹产业方面的专家,有关科研、管理、中国竹产业协会等单位和部门进行了广泛的咨询和交流,并赴占我国竹纤维产量70%的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是中国林业产业协会调研组充分调研后,给读者关于竹纤维及其产业发展的全情陈述。
竹纤维是从竹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再生植物纤维,是继棉、麻、毛、丝之后人类应用的的第五大天然纤维。让我们欣喜的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和企业已研发成功竹纤维纺织材料,并迅速开始了竹纤维的产业化运营。竹纤维性能独特,近期以竹纤维为原料制作的内衣、袜子、T恤衫等竹纤维产品叫好又叫座,使得竹纤维因其“绿色”“健康”的形象正成为纺织品市场的新宠。
竹纤维的发展历程
纤维素纤维作为最早的人造纤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世界纤维素纤维产量已达300多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规模扩大,能源危机、粮食危机、资源枯竭现象相继出现,所以由大自然产生的纤维素纤维备受关注。由于传统的棉、麻天然纤维素纤维在原料生产上受资源瓶颈制约,如棉花的“与粮争地”问题,人们把视线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了新型天然、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开发和利用上。近年来人们的绿色意识越来越强,保健要求不断提高,在纺织原料的采用上,更趋于棉、麻、毛、蚕丝等天然原料或混纺,能否开发出更多的天然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木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等应运而生,竹纤维也正是继此之后又被开发成功的一种天然纺织材料。
据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竹纤维在我国就已经投入到服装行业,但当时竹纤维的许多优良性能尚未得到开发,没有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
本世纪初,随着生产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竹纤维才以其绿色理念和独具的抗菌、除臭、吸湿放湿、抗紫外线等优良性能得到了市场认可和迅速发展。
发展竹纤维产业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40多属500余种竹子,竹林面积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1/5。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国有竹林面积为7264万亩,并以年均189万亩的速度增加。竹子是一种只需一次性种植的速生高产植物,可种植在坡地、洼地。竹子再生能力强,成材期短,具有一次种植永久利用的特点。
竹纤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竹材应用领域,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可耕地资源。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纤维与用棉、木原料制成的纤维相比,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竹林的发展不与粮棉争地,可以减少耕地的占用。利用竹材生产纤维浆粕,缓解了植物纤维原料与日俱增的供需矛盾,一定程度上实现“以竹代棉、以竹代木”,有利于对森林资源的综合保护,节约可耕地资源,也为竹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找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据测算,生产1吨棉花需要10亩耕地,按1吨竹纤维代替1吨棉花计算,则目前我国竹纤维生产已经节约了20万亩可耕地资源。
推动竹区经济发展和竹农致富。竹纤维产量的扩大,拓宽了竹材的利用范围,提高了资源附加值,推动了产竹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竹农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在竹子生产、采伐、收购、运输等许多环节上提供了就业机会。竹纤维采用的竹种大部分为黄竹和慈竹,属丛生竹,其价格略高于造纸用竹材,而低于制作板材使用的单生竹,但竹纤维的附加值要远高于竹桨造纸和板材,利润空间也要远高于竹桨造纸。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竹材是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的可再生资源,竹纤维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以石油化工原料生产的纤维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减少了我国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拓宽了竹材应用领域,丰富了竹文化内涵。我国是竹资源大国,具有悠久的竹文化传统和竹应用历史。竹纤维产品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竹材应用领域,成为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亮点。同时,将具有悠久历史的竹文化引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普及丰富了竹文化内涵,以竹子的精神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升民族凝聚力;以竹文化来倡导生态理念,顺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竹纤维的主要性能特点
竹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混纺性强,悬垂感好,舒适凉爽,尤其独特的是竹纤维具有天然的抗菌功能,顺应现代人追求健康、舒适的潮流。
竹纤维的抗菌性和抗紫外线功能。据测试,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数量的细菌在棉、木纤维制品中能够大量繁衍,而在竹纤维面料上24小时后则被杀死95%左右,竹纤维的紫外线穿透率为0.06%,远低于棉纤维。竹纤维的这种天然功能与其它织物在后处理中加入的抗菌剂、抗紫外线剂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服装面料、无纺布、床上用品、卫生用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虽经反复洗涤、日晒也不会失去其抗菌、抑菌、抗紫外线功能。
竹纤维的吸放湿性和透气性。竹纤维的横截面凹凸变形,布满了近似于椭圆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细管效应极强,可以瞬间吸收并蒸发大量的水分。在温度20℃,相对湿度65%时的回潮率为12%,在温度20℃,相对湿度为95%时回潮率为45%,居大多数纤维之首。在温度36℃,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竹纤维的回潮率可达45%,且吸湿速率特别快,从8.75%的回潮率到45%的回潮率仅用约6小时,相同条件下,其他纤维的回潮率及吸湿的速率远不如竹纤维。竹纤维的透气性比棉强3.5倍,被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竹纤维比其他纤维更适合于制作运动衣、夏季服装及贴身衣物。
竹纤维的悬垂性和飘逸性。据检测,竹纤维的结晶度为40%,而普通粘胶纤维的结晶度为30%,竹纤维的悬垂系数为41%,静摩擦系数为0.198,动摩擦系数为0.177,且比重为1.52,由此可以看出,竹纤维比重比较大,赋予了其织物较好的悬垂性;较小的摩擦系数,赋予了其织物光滑的手感,满足了消费者对服饰飘逸性的追求。
竹纤维的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竹子是一种生长十分广泛,栽种成活后2~3年即可成林砍伐的速生高产竹纤维原料,可再生能力强。竹子大多生长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极少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竹纤维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可降解的纤维,并在泥土中能完全分解,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损害,是一种环保型绿色纤维。
竹纤维可以在许多领域中被有效利用。竹纤维作为造纸工业原料历史悠久,并已经在造纸工业中被广泛利用。同时,对竹纤维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组合形成的各类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使用性能,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交通运输、建筑、管道、家具等行业。
竹纤维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目前,竹纤维产业是由竹子生产、竹纤维制造、纺纱、织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等产业链条组成。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竹纤维产量约为2万吨,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30%,仍处于市场开发和上升阶段,且发展迅速。以吉林化纤集团旗下的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3年正式生产竹纤维,产量由2300吨上升到2007年15500吨,平均年增长达到168%。目前,国内竹纤维生产企业有: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唐山三友公司、山东龙海公司等;其中,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的产量至少超过国内总产量的70%,是国内最大的竹纤维制造企业。纺纱企业有:河北天纶、山东德棉、山东华源、保定依棉等。织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的企业相当多,但目前都是规模不大,生产量、生产水平不高、专业生产的企业很少,大部分企业只是把竹纤维产品作为一种补充,故整体水平不高,产品开发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竹纤维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2007年我国整体纺纱量为2200万吨,其中纺纱用棉花量为1100万吨,国内棉花产量为760万吨,需要进口340万吨,存在着很大的产量缺口,纺纱用化纤量为1100万吨;而竹纤维可以替代棉花和其他纤维进行纺纱,性能优异,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竹纤维的需求量会迅速增加,预计在未来5年内,竹纤维市场需求量至少将达到10万吨。
现在,国内已经推出了全竹、竹棉、竹麻、竹毛、竹真丝、竹天丝、竹莱卡、混纺丝、梭织、色织系列竹纤维产品,并初步形成了一些竹纤维产品品牌。通过近5年的市场推广,人们对竹纤维已经由不了解到比较熟知,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并远销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据了解,国内一件竹纤维制作的高尔夫T恤衫售价800元人民币,一件普通文化衫售价也在200元人民币以上。竹纤维产品比棉、麻等产品售价高1至2倍,但由于具有特殊的使用性能,因而仍被市场认可和接受。随着竹纤维产品的规模化运营,其生产经营成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幅降低,具有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
竹纤维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竹纤维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较为迅速,并且竹纤维及制品横跨纺织业和林业两个行业,目前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技界还没有对竹纤维及产品给予明确定位。在林业科技界内,对此产品还有一些争议。
竹纤维的检测标准只是参考了粘胶竹纤维的标准在执行,检测手段滞后,且没有专门的行业代码和海关编码,行业统计方法原始,国内经营和国际贸易方式没有得到规范化、科学化。
竹纤维产业发展由于是纺织、造纸企业自行兴起的,相关制造工序为纸浆生产工序,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待进一步评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环保水平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竹纤维产业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在原料、半成品、成品生产及销售等环节缺乏自律,存在无序竞争、产品冒牌、缺乏行业指导和支持等问题。
根据竹纤维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目前应先从对竹纤维产业进行产品定性、行业定位入手,将竹纤维产业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有关部门应当对竹纤维产品给予高度关注,积极研究其行业定位和产品定性,定位合理后考虑政策导向。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为竹纤维申请专门的行业代码和海关编码。
加快竹纤维原料林基地建设,扶持重点竹制浆厂技改,支持重点竹纤维原料生产线建设,加强市场引导。
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协会在协调市场和企业行为方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