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地钢质管道通常在埋入地下便应立即施加阴极保护,对于管道施工工期长,永久性阴极保护短时间内投不上的管道,还应考虑对处于强腐蚀性环境中的管段采取临时性阴极保护措施。即使已埋地数十年的旧管道,有时施加阴极保护也是经济合理的。阴极保护是一种已被证明了的有效控制腐蚀的方法,国外的大型油库和储罐的阴极保护已走上强制实施的法制轨道,并且实现了阴极保护系统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美国环境保护局1988年制订一部技术法规明文规定,对美国约300万座已建储罐限期到1998年12月底之前补加必须的阴极保护措施,防止腐蚀和污染。对埋地﹑部分埋地和浸于水中的金属结构来说。国内储罐阴极保护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还有很多储罐和管道未采用阴极保护。华辰集团是专业从事钢质管道和储油罐等钢质构筑物阴极保护技术和工程的专业公司,可为客户提供阴极保护全系列设备材料,阴极保护方案设计及阴极保护工程施工等服务,储油罐,长输油燃气自来水管道,压载舱,化工设备和管道,码头钢桩和桥墩,海上钻井平台,电厂凝汽器,循环水管和接地装置,油井套管阴极保护‘
阴极保护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广泛应用到土壤、海水、淡水、化工介质中的钢质管道、电缆、钢码头、舰船、储罐罐底、冷却器等金属构筑物等的腐蚀控制。
1834年——法拉第→阴极保护原理奠定基础
1890年——爱迪生→提出强制电流保护船舶
1902年——柯恩→ 实现了爱迪生的设想
1905年 ——美国用于锅炉保护
1906年 ——德国建立第一个阴极保护厂
1913年 ——命名为电化学保护
1924年 ——地下管网阴极保护
局部保护
总述
常用阴极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将受保护的构筑物与所有低接地电阻的装置实现电分离。但是,这在工业装置上是个很大的技术难题,因为管子非常多,管径相当大。要将它们实现电分离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在正常使用中,它们可能与外部装置电接触或绝缘接头跨接,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在管道系统改造或扩建过程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爆炸危险的装置和输送电解液的管道上实施阴极保护也存在技术难题。如果用大口径管道输送低电阻率的电解质,那么在绝缘接头未受保护一侧,就会有被阴极保护电流引发内腐蚀的危险。
在工业装置上管道的腐蚀危险一般比长输管道中的腐蚀危险大,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管道会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形成腐蚀电池。在不同种类的工业装置区域内能够利用区域阴极保护来克服这种腐蚀危险,所用方法类似于局部阴极保护的方法。受保护的区域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管道与连接的和分支的管道之间是没有电绝缘的。
目的
局部阴极保护的目的不仅是要补偿外部阴极构筑物的电池电流,而且要使被保护的构筑物充分阴极极化,从而满足阴极保护准则要求。因为被保护的构筑物与外部阴极构筑物之间的接触电阻非常低,并且外部阴极构筑物的接地电阻非常低,所以不成比例的大部分阴极保护电流要流到外部阴极上。设置强制电流辅助阳极地床的目的就是要增加被保护的构筑物的保护电流分量。除了受保护的构筑物与外部阴极构筑物的几何尺寸外,土壤的电阻率对其有很大影响。与常规阴极保护不同的是,受保护的构筑物基本上是在强制电流辅助阳极的电压锥范围内。为此,考虑到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的保护电流需要量,所以不能把土壤当做一个等电位空间来看待。在局部阴极保护中管地电位的变化只与附近的参比电极有关系,而与远方大地电位少有联系。
特点
由于土壤条件的差异以及与混凝土中钢筋阴极形成腐蚀电池,加剧了工业装置中埋地设施的腐蚀危险。这些外部阴极的静电位介于U=-0.2~-0.5V之间。影响电池形成的因素有水泥的类型、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充气状态等。电池电流密度取决于很大的阴极面积。在工业装置上,混凝土中钢的表面积通常大于10000平方米。
为了使所有管子受到全面的阴极保护,外部阴极构筑物必须极化达到保护电位,即在外部阴极构筑物附近的Uon必须肯定比Us更负。与此相比,受保护的构筑物的阴极保护电流需要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在工业装置中保护电流需要量一般都超过10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