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是指基本设施、绿化美好;精神环境是指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园风气等。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加强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优美宜人的校舍环境、健康进取的精神环境、益智扬长的课外活动环境、资源共享的社区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逐步完善。
在广泛听取历届检查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在市级校园环境示范校的检查验收工作中我们提出过程指导重于结果评价,示范作用要体现在规划、建设和效果的全过程。在明确管理工作重点的前提下,我们转变了管理方式,把争创工作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不同的任务。
第一阶段,对照文件,在自查的基础上申报,要求申报校在认真分析环境建设的优势与差距的基础上,找准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申报校所在区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集体视导,目的在于论证学校提出的改进措施的可行性,给以指导和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第三阶段,市教委组织全体检查组成员听取申报校关于争创市级环境示范校的陈述,要求申报校就学校环境建设的思路、举措、效果和特色4个方面,借助多媒体手段向检查组成员进行陈述。市教委组织检查组成员认真讨论各校的陈述报告,把各校的争创工作放在全市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水平上来研究,为各申报校提出在最后阶段的冲刺方向。
第四阶段,实地检查验收。检查组成员看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升旗、课间操和学生课外活动;听取学校发挥环境示范校作用的作法;与干部教师座谈,考察学校环境建设的效果。
第五阶段,总结、命名。由于校园环境示范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改革,有利地促进了示范校工作扎扎实实地稳步开展。
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为学生行为的培育基地。
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让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校园环境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赋予新的内涵,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