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具有抗菌、抑菌、抗紫外线功能。同样数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在棉、木纤维制品中能够大量繁衍,而竹纤维制品上的细菌在 24 小时后被杀死 75% 左右。日本人的新发现增加了这一成果的附加值,后经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上海微生物研究所的检测也证实了以上结果。这也为防“非典”提供了防护服的选择,
这是其它纺织原料不可比拟的 ( 棉毛巾在夏日会发臭即是细菌成千上万倍繁衍的结果 ) 。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研究所检测证明,使用了竹纤维制成的竹锦纺产品对 200-400nm 的紫外线透过率几乎为零,是人体的天然屏障。竹纤维的此种天然功能于其他织物在后处理中加入抗菌剂、抗紫外线剂有者本质的区别。它不会应为反复洗涤而失去抗菌抗紫外线功能,也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任何不良过敏反应。《本草纲目》中有 4 处阐述了竹子的不同药用功能和方剂,民间更是有近千种竹子的药方。现代医学认为:“竹元素”中的抗氧化化合物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和酯类过氧化合物,并能阻断强致癌物质 N-亚硝酸氨化合物,不仅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且具有滋润皮肤和抗疲劳、抗衰老的生物功效。服装的舒适性取决于三个主要感观因素:即热舒适、触觉舒适和压力舒适。竹纤维吸湿性强,透气性好,因此符合热舒适的特点。竹纤维产品亲肤性优良,触感柔软,肤感舒爽。竹纤维制品蓬松轻盈,润滑而细腻,柔软而轻爽,具有棉一样的柔软感,丝绸一样的滑爽感,柔软贴身、亲和肌肤,悬垂性好,给人一种零压力的舒适度。竹纤维产品柔软光滑,是当之无愧的家纺首选面料。竹纤维具有单位细度细、手感柔软的特点,其细度是一般棉质纤维的五分之一。而且韧性及耐磨性强,有独特的回弹性;有较强的纵向和横向强度,且稳定均一,悬垂性佳;柔软滑爽不扎身,比棉还软,有着特有的丝绒感。夏天使用竹纤维制品,人体会感到凉爽无比,而在冬春季节使用既蓬松保暖,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份,不上火,不发燥。竹纤维纺织品的冬暖夏凉功能也是其它纤维所无法相比的。除此之外,竹纤维产生的静电小于化纤、棉、真丝等素材,是已知最柔软的天然素材。
![]() 竹纤维是我国自行研发并产业化的新型纤维素纤维,按加工方法不同,有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两类。竹原纤维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加工,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为100%的天然纤维。竹浆纤维采用化学方法加工,经水解(碱法)及多段漂白制成浆粕,再由化纤厂进行纺丝制成竹浆纤维,是类似粘胶纤维的一个化学纺丝过程。 竹纤维作为一种来源丰富、可再生、可降解的资源性纤维,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竹纤维的基本化学组成、组织形态、理化性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通过不同方法对竹纤维及其产品进行了开发。竹原纤维为纯天然纤维,纤维性能优异,产品具有特殊的风格,并且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夏季干爽舒适性好。竹浆纤维则由于纺丝过程而在性能上受到很大损伤,强力低、结晶度低、大分子排列较稀疏,回潮率高,属于与普通粘胶纤维相似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虽然改善了竹原纤维的强度不匀率,伸长率、纤维韧性和耐磨性等都有所增加,但其一些天然特性也遭到破坏,纤维的除臭、抗菌、防紫外线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湿强力也下降较多。 由于竹原纤维与麻类纤维、竹浆纤维与粘胶纤维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相近,给鉴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国内外有关竹纤维鉴别方面的标准,只有SN/T1901―2007《七种纺织纤维的系列鉴别方法》中提及竹浆纤维及另外六种纤维的定性鉴别方法。但是没有说明如何鉴别与其结构、性能相近的粘胶纤维、竹原纤维、麻类纤维及其混纺产品。 1竹浆与竹原纤维的鉴别方法 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虽然都以竹作为基础原料,但制作工艺完全不同,性能差异很大。周建萍[4]通过对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的对比认为,竹浆纤维的性能更为优越,表现为强伸度变异系数小、伸长率大,纤维韧性、耐磨性、可纺性较好。其对两种竹纤维化学和热学性能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化学和热学性能对比表
王越平等、孙居娟等研究发现,从结构上看,竹原纤维属典型的纤维素I型结晶,结晶度高,大分子排列规整;截面形态呈腰子形,有中腔,壁上有裂纹。而竹浆纤维属典型的纤维素II型结晶,结晶度低,截面形态与普通粘胶纤维没有差别,呈多边形不规则状,边缘呈锯齿形,纵向表面有许多凹槽,使得竹浆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湿、放湿性,同时增强了纤维之间的抱合力,有利于纺纱加工。从性能上看,竹原纤维的结晶度、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均好于竹浆纤维;竹原纤维属高强低伸型纤维,而竹浆纤维属低强高伸的柔弱型纤维;竹浆纤维的回潮率与粘胶一致为13%,而竹原纤维的回潮率为6%~7%。 周秋宝等报道,竹原纤维与竹浆纤维能溶解于不同浓度的硫酸、盐酸和硝酸中,溶解速率表现各异,竹浆纤维的耐碱性比竹原纤维要好,都可溶解于氯化钙与甲酸混合液、次氯酸钠溶液和铜氨溶液中,而两者均不溶于其他所试24个有机溶剂。竹原纤维的抗紫外能力明显高于竹浆纤维,而两者着色样的抗紫外性能比原样有较大提高。杨庆斌等研究了热处理对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原纤维具有较高初始模量,湿态时纤维力学性能较之干态有明显下降。竹浆纤维除断裂伸长外,其各项拉伸断裂力学性能指标均远远低于竹原纤维。 以上研究表明,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一定的差异,如外观形态、晶体结构、结晶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着色性能等方面。但是由于操作复杂或当粘胶和麻类等结构、性能相近的纤维存在时,快速、准确的鉴别这两种纤维存在较大的困难,至今没有相应的标准。 2竹浆纤维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陈宝喜等通过试验,确定了在硫酸溶液浓度(60±0.5)%、溶解温度(25±2)℃、溶解时间(20±2)min等条件下可准确、便捷地确定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刘兰芳等提出,37%盐酸在温度25℃、时间为10min条件下和甲酸-氯化锌溶液在温度50℃、时间90min条件下,可利用溶解法测定棉纤维与竹浆纤维的双组分纺织品混纺比。 马顺彬等研究表明,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的燃烧特征相同,只是在残渣的颜色上有所区别,竹浆纤维的残渣颜色是深灰色,粘胶纤维残渣颜色是灰白色。二者纵向均有沟槽,横向截面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形,只是竹浆纤维无皮芯结构,而粘胶纤维有皮芯结构。二者溶解性能相同、红外光谱吸收图谱相似,无法用于鉴别。隋淑英等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竹浆纤维结晶度为31.6% ,粘胶纤维的结晶度为30% ,二者的结晶度基本相同。阎贺静等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竹浆纤维横截面布满了孔洞,说明它具有优良的吸湿透气性。粘胶纤维形态结构与竹浆纤维相似,但横截面没有孔洞。对纤维的热失重分析表明,竹浆纤维耐热分解性能比粘胶纤维差。张涛等通过研究提出粘胶纤维-OH较竹浆纤维活泼性大,竹浆纤维在3450cm-1~3250cm-1处的-OH吸收比粘胶纤维明显弱,这是鉴别这两种纤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李志红等提出通过显微镜观察纵向形态特征,可快速区别于Lyocell、棉以及甲壳素纤维;用37%盐酸,常温下观察溶解情况,Modal迅速溶解,普通粘胶纤维溶解但比Modal度稍慢,竹浆纤维只有部分溶解。用密度梯度管测定密度,竹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普通粘胶、Lyocell、Modal和棉。杨元通过研究指出可通过着色法和燃烧法或通过比较拉伸性能来区分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杨建平等利用浓度55-90%的硫酸溶液来定性鉴别竹浆纤维和Modal纤维,并通过对溶液粘度的定量分析鉴定粘胶和竹浆纤维的混合体中竹浆纤维的混合比。 竹浆纤维和棉纤维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目前正在进行的密度法研究、溶解度法研究、显微镜观察法等研究,因操作复杂或区分效果不明显,在应用中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始终没有被推广。 3竹原纤维鉴别方法展 竹原纤维与麻类纤维的结构及性能相似,其显微形态与麻类纤维有许多相似之处,不易区分。石红等研究指出,常规方法中纤维投影法、密度法、溶解法等方法不适合定性鉴别竹原纤维和亚麻纤维。根据亚麻和竹原纤维分子结构中-CH、-CH2、-CH3个数(聚合度)的差异,发现红外光谱图在2900cm-1和2850cm-1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利用此光谱图可以定性鉴别亚麻和竹原纤维。田慧敏等[27]指出竹原纤维的表面有明显的沟槽和节纹,次生层呈三层同心层结构,次生外层的微纤与纤维轴近乎平行排列,内部有大量的空洞。通过红外光谱计算的结晶度指数表明竹原纤维的结晶度仅次于苎麻纤维,高于亚麻纤维和棉纤维。竹原纤维具有更强的分子间的氢键,纤维素的晶型以Iβ为主,其Iβ的含量低于棉纤维,但是高于亚麻纤维。何建新等测得了毛竹与苎麻、亚麻原料的化学组成和单纤维尺寸,见表2。通过X衍射表明竹原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的取向度与苎麻相近,高于亚麻和棉纤维,竹原纤维的晶粒尺寸大于其他三种纤维。 表2毛竹与兰麻、亚麻原料的化学组成和单纤维尺寸
高路等对几种纤维做出了初步鉴别并得出以下结论:纤维长度在3mm左右,截面呈卵圆形且中腔较大、无麻节的可确定为黄麻纤维;单纤维长度大多在80mm~120mm,截面较粗、腰圆形、中腔压扁、壁上有裂纹、纵向有麻节的为苎麻纤维;截面呈多边形且中腔较小、纵向有麻节的为亚麻纤维;单纤维粗细差异较大,长度在25mm左右,截面形状腰圆形、中腔压扁、纵向表面较粗糙、有横节竖纹的为大麻纤维;纤维极短,在3mm左右,截面近似圆形且中腔较小、纵向粗糙、似树皮状、无竹节的为竹原纤维。但是其又同时指出单纤维的分离效果对纤维尺寸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纤维纵横向形态的观察。蔡玉兰等通过13CNMR分析结果计算竹原纤维和苎麻、亚麻、棉纤维样品的晶型含量,与棉纤维和亚麻纤维相比,竹原纤维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和苎麻纤维接近,见表3。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两种分析结果均显示,竹原纤维的结晶度与苎麻纤维相近,大于棉纤维和亚麻纤维。 表3 由13C NMR图谱计算的纤维的结晶度和晶型含量
竹原纤维与麻类纤维的鉴别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的显微镜观察法、核磁共振法、红外光谱法研究,由于其制样难度及准确性等问题,无法实际应用,因此没有形成相应的鉴别方法标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竹纤维的鉴别方法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操作复杂或因区分效果不明显,在应用中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始终没有被推广。因此,竹纤维快速、简便、有效的鉴别方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