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玲 18922178589 QQ:613128004
(一)电子香炉定义
指的是通过电发热源加热内部陶瓷来达到熏香效果的熏香炉。
(二)酉圆工坊电子熏香炉的构成
一般由炉子、加热器、开关(或温控器)、指示灯和线材等组成。
(三)酉圆工坊电子香炉的种类
1、恒温型:其炉心温度可保持在某一狭窄的温度区间内;
2、调温型:其炉心温度可以调节,可以适应不同的香料;
3、定时调温型:其炉心温度不仅可以调节,而且还具有定时功能;
4、车载型:使用时直接接入汽车点烟器的12V/24V供电接口即可。
(四)酉圆工坊电子香炉的特点
1、技术先进:本产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发热源,具有自动恒温,可长时间干烧,节能环保,安全等特性.其使用的加热器具有寿命长、传热快、绝缘良好等特性;
2、绿色环保:符合ROHS认证,使用国际上先进的电子发热源,香味纯净无油烟;
3、安全节能:采用耐高温阻燃材料,功耗低,可长时间干烧,并且使用了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的措施。
4. 薰香炉每天使用4小时,每月耗电量仅约2度,省钱又方便。随附夹子及不锈钢托盘,清洁方便只需清洗铁盘。请勿以冷水直接加入使用中之薰香炉,避免分裂损坏。
5.可调节器节温度旋纽,加热温度从摄氏0度-250度C,可适用于沉木片(粉)各类香味木片(粉),特别适合将托盘盛水,并滴入各类精油(如沉香油/檀木/薰衣草/迷迭香/佛手柑等…)使用.
(五)酉圆工坊电子香炉的配套物品
包括油碟(香料盘)、勺子、镊子和使用说明书。
四、产品特性:
1:具有自动恒温功能,无需担心温度过高而造成电器的损坏。
2:具有升温速度快,香气溢散快的特点。
3:可加热多种香料,应用范围广。
4:环保陶瓷,对人体无害。
5:采用耐高温硅胶隔热技术,外表陶瓷温度≦60℃。
6:使用电压范围从12V~240V。
7:外观精美,具有艺术气质。
8:无极调温,适用不同的香料.
附:中国香的历史、文化与发展
香:灵动高贵沉旬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由来已久,中国人对香的理解可以说是传释着中国的古老文化,它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甸。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昼,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的香文化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着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亦可相信,那不会是一个因循守旧、疏远时代的老人,而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玉树临风,超尘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