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特色介绍>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600℃高温多次烧制而成,成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在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其起源应该不晚于17世纪末。 银花丝技艺是成都最具特色的传统金银工艺,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运用白银丝的粗、细、光、花的对比和花丝、点錾等技法,做出典雅秀美、玲珑剔透的首饰、摆件及生活用品。明清时成都金银花丝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银丝制品不用模具,全凭艺人手工将细如发的银丝用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工艺,制出各种造型。传统产品有女性的钗、环和儿童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银耳碗、银镶筷子等。民间银饰风行,银作坊越来越兴盛,艺人们精到入微的创造,使成都银花丝工艺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银花丝工序繁多,银丝最细的仅有人头发的一半,粗的也仅几毫米。把白银抽成不同粗细的银丝后,按照已制作出的图形边框,用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四大技法对中间的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这种独特的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功夫。旧时花丝工艺讲“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多久,则由师父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