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古装电视剧中、政府会客厅里、元宵花灯节上……,我们总会见到宫灯的身影,或许不少市民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名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元素的冲击让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文化元素一度面临生存困境。然而,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人民群众对于追寻民族精神的愿望日益强烈,中国文化越来越来受到国内民众的喜爱,李仰东更加坚定了发展宫灯艺术的决心:“虽然现在东艺宫灯的市场份额还不大,但因为拥有近百年的历史积淀,相信我们能作出国内一流的宫灯产品。
藁城宫灯历史源远流长。它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历史悠久,历经漫长的岁月,传承至今。在中国河北省藁(音“稿”)城,有一个“灯笼之乡”,这里的灯笼制作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汉代,至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藁城灯笼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宫灯”,说起来这里边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藁城,正是正月十五,一看遍地都是红灯,特别好看,就选了几盏带回去在宫中悬挂,所以藁城灯笼从这儿得了个名叫宫灯。”
自从藁城灯笼被选进皇宫,这里的灯笼可就声名远扬了。藁城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灯笼制作最有名的地方。200多年来,藁城宫灯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不断创新改进,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并流传到全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