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六百就能买到一双阿迪、耐克的运动鞋,我为什么要买四五百的国内牌子?”不少消费者坦言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更愿意买阿迪、耐克。
“2012年不理想的业绩其实也反映了定价问题。”有不少李宁、安踏、特步的品牌经销商对记者坦言,2011年短时间涨价过快上涨,大大加大了运动品牌在2012年的销售压力。
近年来,各种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本土运动品牌产品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2011年以来,本土运动品牌多次提价的消息不绝于耳。
据李宁公司发布的公告,其2011年第四季度鞋产品价格将上涨7.8%,服装将上涨17.9%。而在不久之前的2011年4月,李宁已经上调售价,鞋品为11.1%,服装为7.6%。
一直和李宁博弈的安踏、特步、匹克和361度同样“涨声一片”。以特步为例,其2011年冬季订货会数据显示,环比上一次订货会,鞋类和服装的平均售价涨幅均在10%以上。
涨价是一个“技术活”,如何能让消费者买账是个大问题。
加重科研投入
“如果面料、鞋底材质达不到很好的运动需求,款式无法满足消费者,使用价值和消费心理都得不到满足的话,再怎么调整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匹克经销商陈浩表示,研发高品质的产品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据陈浩介绍,运动巨头耐克很早就特别注重科技化的产品研发,在新的制鞋材料、纤维及现代设计上的投入常常不遗余力。“其运用先进该技术研发的‘气垫’减振系列运动鞋对耐克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造辉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发现,目前耐克仍然坚持每年拿出占其销售收入4%左右的资金投入于产品研发,这使得耐克在众多体育产品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从而确保其产品和品牌的竞争优势。
而阿迪达斯则一直把研发和销售两大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牢牢抓在手中,其在全球有三大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达1500多人。它很少参与产品生产,但却拥有大部分产品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
“实际上,我们从2008年底就开始着手准备转型升级和品牌重塑。”曾在李宁公司战略部任职的王彪表示,作为本土运动品牌最早的上市公司,李宁很早就在市场竞争中与国际品牌“短兵相接”。无数的经验和教训让李宁开始明白,仅仅成为一个物美价廉的大众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造一个足以与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行业巨头相抗衡的本土品牌,才能真正稳固自己的位置。
“遗憾的是,李宁之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意外’。”王彪认为,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失误,让李宁的品牌重塑陷入了困局。
然而,这些“意外”并没有让这个本土巨头气馁,李宁公司还是希望能在价值上寻求突破。
“我们目前改革的过程分为短期方案和中长期方案两种。短期方案是去库存化,使零售端库存水平将恢复正常,继而还会采取淘汰低效率分销商、增加分销商盈利空间及调整产品线等措施。中长期持续性策略才可以提升品牌、提升产品,我们将不断提升经销商零售管理能力,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在大众市场实现垂直增长的整合。”近期,李宁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提升价值一直是李宁坚持追求的目标,“只是做到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实际上,本土运动品牌的规模竞争时代已经结束,李宁只是整个本土运动品牌行业谋变的缩影。除了加速店面升级优化渠道系统和坚持品牌营销外,不少本土运动品牌已经开始向“微笑曲线”的另一端要利润,他们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期望打造差异化和系列化的产品,从而获得溢价销售能力。
“当一个企业很小的时候,没办法谈创新。当一个企业已经具有规模的时候,就必须谈创新。”安踏总裁丁志忠表示“技术研发是产品的生命线”。
安踏前五年的产品研发费总和不足1000万元,近年加大了对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数亿元的研发费用。为了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通过技术和品牌提升实现功能升级,安踏还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创建了中国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成为第一家拥有独立的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研究机构的本土运动品牌公司。
361度位于广州的(亚洲)设计研发中心近期也正式启动,其中包括高端运动产品实验室和人体工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