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固化/热固化树脂进口报关单证|批文
进口报关顾问:温先生MP:15915814970
工作QQ;2859423490
-----------------------
博裕进口物流,秉承公司“推人及己、视野开阔、灵活务实”的创业精神,在国内的全球采购贸易升温的形势下,2009年率先推行“标准进口物流”代理服务。关于标准进口物流,对于货主而言,进口货物在缴税放行之前,没有“现货”,只有“一套相关等待进口申报的单证”;经过货主申报、海关的监管审核、货主缴税、海关放行后,才变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口商品。货主与博裕签订委托作业函之后,依托博裕进口操作中心,输出相关代理进口的成套单证。通过传真、网络、快递公司、电子口岸系统等流转,可保证标准化之一站式进口物流操作。博裕物流师,执行“3分钟满足客户物流方案”之服务精神。
光固化/热固化树脂进口报关单证|批文
光固化/热固化树脂进口报关单证|批文
博裕进口物流,全球海运代理服务和目的港控货功能覆盖海外100多个主要港口,产品模式和作业流程成熟。万航按“化工建材、机电设备、原木家具、糖酒副食饮料、杂货”分5大货类800多种商品来规划市场拓展;同期自行开发seahoger进口ERP操作软件,执行进口业务项目化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固定时间将每季度的进口案例、进口商品分析、进口货主需求变化等资讯汇总,为进口操作提供有效的案例支持。2009年博裕开始涉足“游艇、矿山设备、直升飞机、工程设备车辆”等大宗进口物流项目。
博裕进口物流,有长远的朴素的事业目标,有专注的辛劳付出的团队。作为细分物流先行者,博裕团队默默耕耘,立志在“标准进口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规模产业化。
工品进口流程:
1、换单:化工品化工品到港后,用正本提单换取提货单,上面有贵司公司进口产品的详细的船务信息
2、商检:这是针对法检产品而言的,这个相对应的海关编码可以查到,按照要求提供资料商检,对3208、3209化工品类产品需要提前样品备案。商检时会开箱查货。
3、报关:海关需要对单证进行审核,清关单证需提供齐全以免造成麻烦。
4、审价缴税:化工产品价格起伏较大,还有很多新型产品,海关有时会质疑客户进口申报价格,可能会产生先交保证金先放行的情况,海关慢慢审价,或者要求客户缴税。
5、查验:如果清关顺利,进口化工品可能会遇到随机抽验,开箱检查。或者海关要求开箱查验。如果查验通过可以放行,安排车提货。
---------------------------
【扩展阅读】:
中国出口贸易远没有数据那么亮丽
中国4月份出口数据再次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中国4月出口同比增长14.7%,不仅大大超出预期增长的9.2%,也大大高于上月增长10%。中国出口数据不仅是全球出口疲弱数据中的亮色,也与中国其他宏观数据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然而,中国出口贸易远没有这些数据那么亮丽。
出口贸易数据
与相关数据背离
事实上,今年以来亮丽的外贸数据一直成为争议焦点,因为出口贸易数据与其他同类数据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一是出口的大幅增长与中国主要港口的吞吐量之间的增速下滑,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746.7亿美元,出口增速比2012年明显改善。但港口货物量增长却与出口数据不相匹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8亿吨,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与出口直接相关的集装箱数据更显低迷,3月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29万标箱,环比1、2月增速放慢了1.7个百分点。二是,如果从更为真实的出口交货值数据看,1-2月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7.8%,与出口贸易高增长差别非常大。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出口贸易数据背离可能源于两大原因:其一,由于材料、零部件、初级形态制成品及半制成品的国内生产单位通过出口,可直接获得出口退税,同时国家对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实行减免税政策,因此一些企业通过保税区的出口复进口造成贸易虚增。其二,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热钱效应。今年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大幅增长。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增长4128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57.6%,一季度外汇占款也出现大幅激增。根据外汇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3月中国银行代客结汇1522亿美元,售汇1076亿美元,结售汇顺差446亿美元,较2月份反弹38%,这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银行代客结售汇连续第7个月出现顺差,也是连续一年在较高水平上运行,这意味着跨境套利的资金流入境内的成分非常大,大大干扰了贸易数据的真实性。
如果我们把贸易数据与制造业数据结合起来看,事实就更加明显。4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为50.5,不但低于历史同期52.4的均值水平1.9个百分点,而且需求指数和产出指数同时双双下跌。今年以来,制造业PMI指数“进一退二”的特征非常明显,制造业走势的反复恰恰体现出本轮中国经济复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新增出口订单缩水凸显外部需求欲振乏力,由于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需求不足叠加生产过剩的双重矛盾呈现出常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