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师生在学校教与学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反映在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教学、生活管理制度;反映在软件方面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化形式,指学校建筑、环境布置、教育设施等;二是人文氛围,如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校风传统等;三是校园精神,包括学校规章、管理机构、师生常规要求、各种文体活动等;概而言之,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具有非强制性、潜在规范性、影响持久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认识、鉴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要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以研究的态度来操作,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加强精神文化的提高,防止只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提高的倾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2.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个性化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形成个性特色。
5.以人为本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6.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三、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因陋就简,构建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默化的影响。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应该做到:
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现阶段,农村小学仍处于调整学校布局的阶段,新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造成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更新,以保持常新常丽。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要道路要平整洁净。对新建学校、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做好花草树木的管理看护,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队部、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屏风、花墙、台阶、雕塑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作用,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群策群力,综合整治周边环境。不论是校内小环境,还是校外大环境,都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特别是黄、赌、毒及腐败现象和社会治安问题。为此,学校要自觉加强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要积极争取所在地政府的支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努力为师生创设一种安静、和谐、健康的氛围,保证学校整体环境上的洁净幽雅。
通过以上做法,可以使农村小学的校园散发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因势利导,建立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多加关心;个人对组织要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3.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不应是刻板的训导,而应是教育生活的一种润泽。如果说校园布置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一种校园文化,那么活动则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一种校园文化。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艺术教育的真谛,展示出学生的阳光活力。学校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孩子自主成长,个性发展。
学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人文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把升旗仪式、中队会、班队会、专题讲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清明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节假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入队仪式、读书宣传活动、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运动会、歌手比赛、体育比赛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同时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达到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利用学生的操行评定和评比三好学生、优秀班队干部、先进班队等评比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学生值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4.因地制宜,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生活氛围是指师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教育法》《教师法》等为依据,制订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学生行为准则。有了规章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对教师缺乏约束力,对学生缺乏规范作用。尤其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制度及督查评估机制来制约,仅靠教师的“凭心教书”和学生的“自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形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将是每一位农村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和不懈探索的课题。
5.因利乘便,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努力营造出奋发向上,健康和谐的校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立校之本。重视和抓好良好校风的建设,可以优化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使学校管理目标具体、内容充实、机制健全、渠道畅通、运行顺利,不但利于全校师生员工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利于发挥学校对社会的窗口示范作用。校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包括良好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学生是校风存在的主体,良好的学风能有效地促使受教主体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实现素质的优化超越。教师是校风存在的主导,良好的教风是学校教师风范的结晶,它给一批又一批教师以濡染和熏陶,使其素质不断优化。良好的教风又是一种隐性课程,能够导引学生自觉地建设良好的学风。领导作风是校风存在的主心骨,良好的领导作风有利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班子成员素质的提高。良好的领导作风又是一种无声的示范,可以感染教职工和学生,带动好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