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道树绿带 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美化街景。我国从南到北,夏季炎热,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城市都喜欢用冠大荫浓的恳铃木、小叶熔等。吐鲁番某些地段在人行道上搭起了葡萄棚。夏威夷喜欢用花大色艳的凤凰木、火烧花、大花紫薇等,树冠下为蕨类地被,一派热带风光。青海西宁用落叶松及宿根花卉地被,呈现温带、高山景观。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应注意的是,在较窄的,没有车行道分隔绿带的道路两旁的行道地下,不宜配植较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一旦高空树冠郁闭,汽车尾气扩散不掉,使道路空间变成一条废气污染严重的绿色烟筒。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是城市中最差的。由于土地面积受到限制,故绿带宽度往往很窄,常在1-1.5m。行道树上方常与各种架空电线发生矛盾,地下又有各种电缆、上下水、煤气。热力管道,真可谓天罗地网。更由于士质差,人流践踏频繁,故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种植时,在行道树四周常设置树池,以便养护管理及少被践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树池内盖上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士制作的树池蓖子,除了尽量避开“夭罗地网外”,应选择耐修剪、抗瘠薄、根系较浅的行道树种。 四、人行道绿带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包括行道树绿带、步行道绿带及建筑基础绿带。此绿带既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的分隔作用,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见图73,基础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国外极为注意基础绿带,尤其是一些夏日气候凉爽,无须行道树蔽荫的城市,则以各式各样的基础栽植来构成街景,见图74。“墙面上除有藤本植物外,在墙上还挂上栽有很多应时花卉的花篮,外窗台上长方形的塑料盒中栽满鲜花,墙基配谊多种矮生、匍地的裸子植物、平枝询子、阴绣球以及宿根、球垠花卉,甚至还有配值成微型的岩石园。绿带宽度超过10m者,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
第二节、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
一般说来城市道路树种应具备冠大荫浓、主干挺直、树体洁净、落叶整齐;无飞絮、毒毛、臭味。污染的种子或果实下适应城市环境条件,如耐践踏,瘠薄土壤、耐旱、折污染等;隐芽荫发刀强,耐修剪,易复壮;长寿等条件。
一、道路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 华南可考虑香樟、榕属、桉属、木棉、台湾相思、红花羊蹄甲、洋紫荆、凤凰木、黄懂、木麻黄、悬铃木、银桦、马尾松、大王椰子、蒲葵、椰子、木菠萝、扁桃、芒果、人面子、蝴蝶果、白干层、石栗、盆架子、姚花心木、白兰、大花紫薇、幌罗伞、蓝花楹等。华东、华中可选择香樟、广玉兰、泡恫、枫杨、重阳木、悬铃木、无患子、枫香、乌柏、银杏、女贞、刺槐、喜树、合欢、椰榆、榆、榉、佝、薄壳山核桃、柳属、南酸枣、枳、青桐、枇杷、揪树、鹅掌揪等。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可用杨属、柳属、榆属、槐、臭椿、栾、白蜡属、复叶槭、元宝枫、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红松、樟子松、云杉属、哗木属、落叶松属、刺槐、银杏、合欢等。
二、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 如重庆为山城,岩石多,土壤瘠薄干旱,高温,雾重,污染严重。可选择黄葛树。小叶熔、川楝、构、臭椿、泡桐等。天津地下水位高,碱性土,可选择白蜡、绒毛白蜡、槐、旱柳、垂柳、侧柏、杜梨、刺槐、臭椿等。
三、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 如新会——葵城的蒲葵;福州——榕城的小叶榕;广州——棉城及厦门——英雄城的木棉。北京市市树为国槐和侧柏。槐冠大荫浓,适应城市立地条件,是优良的道路绿化树种。
四、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 如民明——春城。要求有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的环境,道路树种要体现亚热带景观。采用云南樟。银桦、藏柏、柳杉等四种常绿树种及恳铃木、银杏、枳椐、滇杨、滇揪、直干梭等六种落叶树种较为全面。
五、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如大叶米兰。山茶。厚皮香、拎木、竹柏、桂花、红茴香、大叶冬青、君迁子、含笑、虎刺、扶桑,海桐、九里香、红背桂、大叶黄杨,锦熟黄杨、桅子、水桅子、杜鹃属、棕搁、棕竹、散尾葵、英属、丁香属、小蜡、构骨、瓶兰、老鸦柿、隶棠、海仙、阴绣球、珍珠梅、太平花、金银木、小劈属、十大功劳属、胡枝子属、构花及搜疏属等。六、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如乌柏、油桐,竹类。女贞、棕榈、杜仲、白干层,枫香、箭杆杨、榆、水杉等。
第三节、园路的植物配植
风景区、公园、植物园中道路除了集散、组织交通外,主要起到导游作用。园路的宽窄、线路乃至高低起伏都是根据园景中地形以及各景区相互联系的要求来设计的。一般来讲,园路的曲线都很自然流畅,两旁的植物配植及小品也宜自然多变,不拘一格。游人漫步其上,远近各景可构成一幅连续的动态画卷,具有步移景异的效果。园路的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又遍及各处,因此两旁植物配植的优劣直接影响全园的景观,现例举几个公园中的园路面积如下,见表20。
一、主路旁植物配植 主路是沟通各活动区的主要道路,往往设计成环路,宽3-5m,游人量 大。 平坦笔直的主路两旁常用规则式配植。最好植以观花乔木,并以花灌木作下木,丰富园内色彩。主路前方有漂亮的建筑作对景时,两旁植物可密植,使道路成为一条勇道,以突出建筑主景,人口处也常常为规则式配植,可以强调气氛。如庐山植物园入口两排高耸的日本冷杉,给人以进入森林的气氛。蜿蜒曲折的园路,不宜成排成行,而以自然式配植为宜,沿路的植物景观在视觉上应有挡有敞,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景观上有草坪、花地、灌丛、树丛、孤立树,甚至水面。山坡、建筑小品等不断变化,见图75 。游人沿路漫游可经过大草坪,也可在林下小憩或穿行在花丛中赏花。路旁若有微地形变化或园路本身高低起伏,最宜进行自然式配植。若在路旁微地形隆起处配植复层混交的人工群落,最得自然之趣。如华东地区可用马尾松、黑松、赤松或金钱松等作上层乔木;用毛白杜鹃、锦绣杜鹃、杂种西洋杜鹃作下木;络石、宽叶麦冬、沿阶草、常春藤或石蒜等作地被,游人步行在松树下,与杜鹃擦肩而过,顿觉幽静、优美异常,见图76 。路边无论远近,若有景可赏,则在配植植物时必须留出透视线。如遇水面,对岸有景可赏,则路边沿水面一侧不仅要留出透视线,在地形上还需稍加处理。要在顺水面方向略向下倾斜,再植上草坪,诱导游人走向水边去欣赏对岸景观。路边地被植物的应用不容忽视,可根据环境不同,种植耐阴或喜光的观花。观叶的多年生宿根、球根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既组织了植物景观,又使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二、次路与小路旁植物配植 次路是园中各区内的主要道路,-般宽2-3m,小路则是供游人漫步在 于静的休息区中,一般宽仅1-1.5m。次路和小路两旁的种植可更灵活多样, 由于路窄,有的只需在路的一旁种植乔、灌木,就可达到既遮荫又赏花的效果,如广州中山大学的小路,只在一旁种植小叶榕和扶桑。有的利用诸如木绣球、台湾相思、夹竹桃等具有拱形枝条等大灌木或小乔木,植于路边,形成拱道,游人穿行其下,富具野趣,见图77 ,有的植成复层混交群落,则感到非常幽深,如华南植物园一条小路两旁种植大叶按一长叶竹柏-棕竹一沿阶草四层的群落。南京瞻园一条小径,路边为主要建筑,但因配植了乌柏,珊瑚树、桂花、夹竹桃、海桐及金钟花等组成的复层混文群落,加之小径本身又有坡度,绍人以深遥、幽静之感。某些地段可以突出某种植物组织植物景观。如昆明圆通公园的西府海棠路;北京颐和园后山的连翘路,见图78。山杏路、山桃路;杭州的樱花径,桂花径、碧桃径;上海中山公园二月兰花径等等;广州在小径两旁常用红背桂,芙莉花、扶桑、悬铃花。洒金熔,红桑等配植成彩叶篱及花篱;国外则常在小径两旁配植花境或花带勺长江以南常在小径两旁配植竹林,组成竹径,让游人循径探幽。竹径自主以来都是中国园林中经常应用的造景手法。李白诗中:“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诗中常见:“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明要创造曲折、幽静。深窘邃的园路环境,用竹来造景是非常适合的。竹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常绿,清秀挺拔。杭州的云栖、三潭印月、西冷印社,植物园内部有竹径。尤其是云栖的竹径,长达800m,两旁毛竹高达20m余,竹林两旁宽厚望不到边,穿行在这曲折的竹径中,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幽深感,见图79。
第十章 岩石园
山石在我国园林中的应用,常以山石本身的形体、质地、色彩及意境作为欣赏对象。可孤赏,也可做成假山园,更有砌作岸石。作蹲配或结合地形,半露半埋来造景等,但很少有色彩丰富的观赏植物与之有意相配植。有之内多半为木本植物,而草本植物常限于诸如沿阶草、石菖蒲、蝴蝶花,马蔺、红花柞浆草等种类,偶见有金银花、地锦、薛荔、何首乌等藤本植物,因此如何将山石与士山及小地形结合起来,利用我国丰富多采的旱生植物、宕生植物、沼泽及水生植物,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山石园,将是很有意义的事,为此,本章特意介绍西方的宕石园以及我国一些高山岩生植物及西方常用的岩生植物实例,供我国园林工作者借鉴。
第一节、岩石园简史及其发展应用概况 岩石园是以岩石及岩生植物为主,结合地形选择适当的沼泽、水生植物,展示高山草甸、牧场、碎石陡坡、峰峦溪流等自然景观。全园景观别致,富有野趣。宕石园在欧美各国常以专类园出现,规模大的可占地1ha左右,如英国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内的岩石园即是;小者常在公园中专辟的岩石园龟。目前很多私人小花园中兴起建造微型岩石园,很易和面积较小的私人花园相协调。岩生植物多半花色绚丽,体量小,易为人们偏爱。为模拟自然高山景观需要,园艺家们精心培育出一大批各种低矮、匍生,具有高山植物体形的栽培变种,甚至高逾数十米至百米的世界爷、雪松、云杉、冷杉。铁杉都被培育成匍地类型。 18世纪未欧洲兴起了引种高山植物,一些植物园中开辟了高山植物区,成为现在岩石园的的身。1864年奥地利植物学家(Kerner Von Marilaum)写了一本论述高山植物的专著,为引种栽培高山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9世纪未英国植物学家(William Robinson)提出了更完善、系统的引种驯化高山植物的原理及栽培方法。后来,Reginald Farrer在此基础上 ,根据自然的高山景观外貌,写出了岩石园。在引种高山植物及建立岩石园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高山植物不能忍受低海拔的环境条件而死亡。继后就寻找一些貌似高山植物的灌木。多年生宿根、球根花卉来替代,才使岩石园逐渐发展至今。
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于1860年,在国内东南部首先建立了一个岩石园,历经100余年的改建及不断完善,至今占地lha,其规模、地形、景观在世界上最为有名。其次丘园也有一个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