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我国寺院中的一尊佛,通常将他尊俸在寺庙的前面,一进山门的地方。由于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他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息。
据说大肚弥勒佛的原型是一个名叫契此和尚,据《宋高僧传》载,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宁波)人,号长汀子。他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传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磐石之上,圆寂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后来 大肚弥勒形象就流传开来,成为佛寺的定制。
大肚佛和怎样摆放?
如果只有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两位菩萨的法像的话。
两位菩萨并排摆放就行,谁在左谁在右无所谓。一般弥勒菩萨的法像会显的矮小一些,可用黄布或黄纸金纸等包裹小纸盒等垫起来,也可买个莲花座。看上去更协调一些。
如果家有弥勒佛,菩萨,关公; 弥勒佛居中,观世音菩萨在左,关公在右后。最好能单独有一间向阳房间,供在高处(高过眉眼),地方一定要干净,最好不要摆放在卧室。朝向能向阳最好,平时可以供净水,鲜花,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