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釉下彩瓷瓶
【生 产 商】:上海搜瓷宝工艺品有限公司
【产 地】:中国.景德镇
【产品规格】:口径:10cm 高:21.5cm
【材 质】:高岭土
【工 艺】:手工拉坯、手工绘画
【特 点】:1380度高烧制,耐腐蚀、耐高温、不褪色
![](http://i03.c.aliimg.com/img/ibank/2011/843/399/277993348_241230708.jpg)
![](http://i03.c.aliimg.com/img/ibank/2011/604/399/277993406_241230708.jpg)
![](http://i01.c.aliimg.com/img/ibank/2011/264/399/277993462_241230708.jpg)
![](http://i01.c.aliimg.com/img/ibank/2011/415/399/277993514_241230708.jpg)
![](http://i03.c.aliimg.com/img/ibank/2011/755/399/277993557_241230708.jpg)
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是用彩料在瓷器坯体上直接施彩,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气氛中与瓷器一次烧成的品种。它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 始于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代釉里红产生,到明宣德朝发展到高峰,明中期后衰退以至晚期停产。明代末年,民窑又开始试烧釉里红瓷器,但大多色泽不纯正。 第二阶段从清康熙朝起恢复生产,到雍正朝发展到高峰,之后又逐渐走下坡。
色彩合成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画面由红、蓝两色组成,二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俗称“青花加紫”。另外,有用釉上绿彩代替青花,或用釉上矾红彩代替釉里红的工艺,装饰效果也宛若青花釉里红,但毕竞是另一种彩釉了,亦不如青花釉里红瓷名贵。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釉下五彩
在景德镇也叫窑彩,是一种釉下高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窑彩集中了许多表现方法的特长,将点、洗染、勾、涂、空白线条等不同方法综合运用,效果良好。现在釉下五彩所用颜色有艳黑、草青、海碧、金茶、玛瑙红、紫色、大绿、墨绿、蓝绿和黄色等几十种。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
始于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代釉里红产生,到明宣德朝发展到高峰,明中期后衰退以至晚期停产。明代末年,民窑又开始试烧釉里红瓷器,但大多色泽不纯正。
第二阶段从清康熙朝起恢复生产,到雍正朝发展到高峰,之后又逐渐走下坡。
色彩合成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画面由红、蓝两色组成,二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俗称“青花加紫”。另外,有用釉上绿彩代替青花,或用釉上矾红彩代替釉里红的工艺,装饰效果也宛若青花釉里红,但毕竞是另一种彩釉了,亦不如青花釉里红瓷名贵。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釉下五彩 在景德镇也叫窑彩,是一种釉下高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窑彩集中了许多表现方法的特长,将点、洗染、勾、涂、空白线条等不同方法综合运用,效果良好。现在釉下五彩所用颜色有艳黑、草青、海碧、金茶、玛瑙红、紫色、大绿、墨绿、蓝绿和黄色等几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