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强化米是指在普通大米中添加某些人体需要的而大米中缺乏的营养素而制成的成品米。食品强化(food fortification)是由美国于1936年先提出的。当时为防治地区性甲状腺肿大和婴幼儿的佝偻病,建议在食盐中加碘,在牛奶中加VD,在人造奶油中加VA。1941年美国总统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了食品强化的定义、范围和标准,并于1942年公布了强化食品的法规。目前美国已有60%的包装大米进行了强化。美国大米和谷物中营养强化的侧重面是对B族维生素,并于1952年在法律上制订了食品强化标准及其标志性图案,并规定强化食品的生产必须得到卫生部门的批准,且要求将添加营养成分的目的及数量在商标上注明。在十九世纪未,日本的主食逐步倾向于以精米为主,因而引起VB1、VB2、VA及钙等主要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脚气病曾在日本肆虐一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府规定在面粉中添加VB1,在豆浆中添加VB2和钙。如今日本的强化大米已占大米销量的l0%,为与普通大米区分,有意识添加微量VB2使米粒略显黄色,同时还添加谷氨酸钠以改善米的食味。在西欧、古巴、哥伦比亚、菲律宾,越南等国也较早开始生产强化米,如菲律宾于1948年开始生产强化米。在大米中添加VB1和尼克酸、铁等营养素,对防治当时普遍患有的脚气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立法允许大米强化,江、浙等地曾有少量的生产销售,但未形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厂家开始研究试产强化大米品种,主要产品为维生素B1强化米和复合维生素强化米。有关强化工艺一般是依靠米粒碾磨滚筒的高速转动和推进作用使营养素与米粒表面结合,利用设备内热在短时间内使各种营养素强制进入米粒内部与表面。同时,使营养剂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该方法简单、投资少、成本低,但利用碾磨作用,营养素在添加中损失较大。营养与健康状况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蛋白质及微量营养素缺乏,学生中营养不良的比例为34.3%。我国食品卫生法第五十四条对营养强化剂做了定义,颁布并几次修订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l4880-94),对营养强化剂种类、使用范围、使用量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已公布在大米中强化营养素的推荐配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还未有相应的大米强化标准出台,生产企业强化标准一般在国家粮油标准基础上再加上自定标准进行的。营养强化是一项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