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经济价值最高和栽培面积的一种优质蛋白饲料作物,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同时也是水土保持效果非常好的“水保先锋”植物。
紫花苜蓿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丰产期寿命5-6年,长者可达20 年。直根系非常发达,主根入土深3-6米,侧根着生丰富的根瘤;粗壮根颈贮藏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分枝由根颈产生。茎直立或半直立,圆形或具棱,自然株高1.0-1.5米,茎上多分枝。三出或多出复叶,小叶具短柄,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叶缘顶端有锯齿。总状花序自叶腋生出,蝶形花冠紫色或浅紫色,花期持续一个月;荚果螺旋形呈褐色,种子肾形黄褐色,千粒重2.0-2.4克。
紫花苜蓿喜温暖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最适宜生长的年降水量为450-650毫米,年平均气温2-8℃,白天气温在20℃以上对紫花苜蓿生育极为有利。因此,紫花苜蓿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但秋眠级高的紫花苜蓿可在我国南方除了热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种植。一般秋眠级低的紫花苜蓿抗寒性很强,能耐受冬季零下30℃严寒,在有雪覆盖的的情况下,气温达零下40℃它也能安全越冬。
水土保持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夏季它的茂密枝叶,可以阻挡雨水对土壤的物理冲刷和地面径流。秋冬季地表覆盖度高,不会使表土受到大风的侵蚀,减少空气中风沙含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被誉为“水保先锋”。据测定数据表明:紫花苜蓿对雨滴的缓冲作用可达50-80%,可大大减弱雨滴直接冲击地表的溅蚀作用。同时对地表径流起到分散、缓滞和拦截作用。此外,它对斜坡稳定性的增强作用也优于沙打旺和锦鸡儿。这就说明紫花苜蓿根系在固持土体,尤其是在防止重力侵蚀,增强斜坡稳定性方面有显著作用。
土壤改良
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入土深,因此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抗旱能力自然就很高,而且庞大的根系上着生的大量根瘤,会进行生物固氮,每亩约固氮32.9公斤,相当于2460kg的硫酸铵,这样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这一特性对草田轮作非常有利,可显著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种植三年的苜蓿根系总量达0.6吨/亩,其中47%分布于0-30cm的耕作层内,使土壤有机质增加0.l-0.3%,对贫瘠的沙壤、盐碱地有良好的改良作用。种植紫花苜蓿也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容重,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作用十分显著。
饲草生产
紫花苜蓿再生能力强,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一年能刈割3-4茬,南方6-8茬,产草量高,饲草品质极佳。据美国的文献记载,旱作苜蓿最高单产是每亩1467公斤干草,良好灌溉条件下约2000公斤干草。紫花苜蓿粗蛋白质含量非常高(18-24%), 在单位面积上它比谷类和油料作物产出更多的蛋白质,而且叶片粗蛋白质含量比茎部高出1.0-1.5倍,粗纤维比茎少50%,叶量又很丰富,叶茎比高,适口性好,因此,紫花苜蓿是大小草食家畜最喜食的牧草。紫花苜蓿营养价值高还体现在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必需氨基酸,完全能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紫花苜蓿怕水淹,耐酸性较弱,耐盐碱能力较强。它最适宜在pH值7.5-8.0,富含钙质而且腐殖质多的、排水及通气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栽培,根系发育强大,产草量也高。而在酸性土壤上生长不良,因为酸性土壤影响根瘤的形成,从而影响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效果。但紫花苜蓿对盐碱土壤有较好的适应性,据土壤测定数据表明,紫花苜蓿幼苗期耐盐度(全盐量)为0.3%,成长植株可耐盐0.4-0.5%,因此,紫花苜蓿可作为轻度盐碱土改良的理想植物材料,而被广泛用于盐碱地改造。
蜜源植物
紫花苜蓿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花期较长,花量大,花蜜质量好,而且苜蓿多为连片大面积种植,因此为蜜蜂采集花蜜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苜蓿种子生产基地,经过蜜蜂的传粉后,可以使种子产量提高5-10%。生产试验数据显示,生长旺盛的苜蓿草地,一群蜂一年可产蜜20-25kg,而且蜂蜜质量高、色美味香。苜蓿开花集中在7:00到16:00,这期间是蜜蜂最活跃的时间,因此,兼顾水土保持的同时加强养蜂业是一种很经济的生产方式。
栽培要点:
紫花苜蓿种子较小,播种前土壤应深耕细作,上虚下实,并清除杂草、施足底肥(有机肥和磷肥),保持土壤平整和墒情,播种后耙平地表或进行适当镇压以利于出苗。水土保持用播种量5-8g/m2,播种深度1.0-1.5cm。在从未种过苜蓿的土壤上播种时,最好对种子进行苜蓿族根瘤菌剂接种,以利于壮苗。紫花苜蓿对苜蓿的主要病虫害有很强的抗性,在日常管理中只要合理灌溉或排涝、施肥、防除杂草就可避免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