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准备工作 1.应进行图纸会审和现场勘察,掌握工程的防水技术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尤其是细部构造),必要时应对防水工程进行二次设计,并编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 2.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并经监理或建设单位检查验收。实行工序交接验收卡制度,对上道工序未经检查确认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第二部分:检查作业条件是否具备,并符合土建的规范要求,做好验收交接记录。 1、混凝土基面的是否存在严重缺陷,及渗水现象; 2、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等细部构造内部设置的防水,是否按设计施工图及规范要求处理好。 第三部分: 施工工序 基面修补→ 基面清理→防水施工→局部的双重增强处理→细部构造的密封处理→固化期养护→查漏 →验收 第四部分: 操作要点 1、 基面修补:对基面存在的气孔、凹凸不平、裂缝、蜂窝、麻面、浮粉及漏筋处用堵漏水泥进行修补。 2、 基面清理:清理基层修补后表面残留灰浆硬块、灰皮,高出部分应用铲刀刮平,用笤帚将尘土、砂粒等杂物、清扫干净,尤其是凹缝、管根等部位要仔细清理。对这些不易清理的部位,应用毛刷将灰尘等清除。如有油污、模板油等影响渗透的物质时,应用钢丝刷和砂纸刷掉。 3、 防水施工:进行整体防水施工时,喷涂均匀,搭接合理,所有修补处、接缝处、阴阳角均应重点喷涂,覆盖率不大于5㎡/升。 4、 局部(阴阳角及底板)的双重增强处理: 1) 重:基层阴角内黏结密封带,阳角黏密封带(推荐丁基胶带) 2)第二重:用堵漏水泥做成圆弧形,阴角直径宜大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形成刚柔复合防水结构。(堵漏水泥可以替换为渗透结晶水泥外加抗裂纤维) 5、 细部构造的密封处理:对变形缝、施工缝、诱导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排水管沟、地漏等细部构造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复合式的增强及密封处理。(推荐黏贴不同规格的丁基胶带) 6、 固化期的养护:施工后一小时内若遭雨淋应进行补喷,72小时避免浸水。 7、 查漏:72小时后采用喷雾法或者淋水法进行自查,对呈现水迹处进行重点补刷,对渗漏处进行堵漏处理。 8、 验收:查漏自检通过后即可回填土,回填土时注意对穿墙管道进行保护。 第五部分:渗漏治理 依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10部分的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