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家——北京张氏装裱行记
我爱好书法美术,常看到装裱精致的书画作品就总想多看看,书画作品在装裱后更是美观,渐渐的对装裱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学会这门技术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审美装饰它该多好。可是网上查了好多装裱设备及工艺总是不那么满意,看了许多装裱店也是如此,不说装裱出来的工艺怎么样,最主要还是不能揭裱,就是传统的浆糊装裱可以揭,但工艺还是如此落后,时间又长,还得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就会把作品弄破,传统的还有就是受湿度影响,易变形、霉变虫蛀等等。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么大的中国一定有更好的装裱方法,更好的材料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时间过去一年了,还是没的找到,心想就用大家用的设备,别人用的方法和材料做吧。正在我要下决心的时候,从网上看到介绍张永祥和李琳茹两位老师的创业故事。他们为了装裱事业付出很多很多,成功的研究出张氏装裱技法和所需材料。这时我心一亮,这就是我想要的,高兴的我一夜没睡着。一直在网上查找关于张氏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就在网上加了QQ,没说两句,我的手机就响了,我一看是北京的号码,心想这是谁啊,我又没北京朋友,电话还在响着,只好拿起电话接通,是一种很温柔的声音在说话,这才了解到是张氏的李琳茹老师,我高兴极了,和李老师了解了一些张氏的相关情况,她的话语总是那么亲切,那么诚恳,那么的仆实。这样就更坚定了我学习张氏的决心。
在2013年5月27日我来到了张氏正是中午,大家正好休息,店里只有李老师一个人,我把来的目的和李老师说了,我们就聊了起来,她还是那样的热情,亲自拿了些绫料给我演示第一就是练刀工,我还没做就说这个我没问题,我是做照片的常做这工作。李老师笑笑说:”还是看看吧,这个可是基础。”李老师做这演示,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做,啊这是什么呀,怎么我就不行啊,李老师然后细心的告我裁绫的刀应该怎么拿,手应该怎么动,刀口应该怎么样,我再试。李老师再演示。几刀后我才渐渐好些了,但李老师还是耐心的看着我,裁出来的料出问题时怎么弄,直到我基本掌握后才离开。给我感觉到好像家长教孩子那样,总是那么耐心热情。
第二天我们来的早,没到上班时间就到了张氏装裱店内,有幸的是刚到一会,张老师和李老师就来了,我们就先到了张老师的画院里参观了,一进门就让我惊呆了,全部是名家画品。张老师给我们介绍他收藏的画,从大厅到楼梯一幅一幅的讲解,看那一幅幅画都不想离开,到了二楼是张老师的画,有写意、有工笔,那工笔画好神,好像印刷的画一样,如此的笔功,高超的技艺,让我对张老师更加崇敬。这样的书画家总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总想和他多聊会,多看看他的作品。但由于我是学装裱技术来的还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张老师的艺术馆——张永祥艺术馆。
到装裱间,是吴老师和陈老师在教我们装裱技艺,他们俩也是那么的热情,耐心,一遍一遍的教。错了再给我们演示,吴老师用他那高超的手工展平,托心技术在给我们示范着。只要你做对了,他就会用表扬的话来鼓励我们。
“来看看咱们的神水”,只听见一声宏亮的声音。我扭头一看是吴老师,在用张氏发明的专利产品,教我们用神水揭浆糊裱的字画,用笔均匀的涂在画心上,一会过后,奇迹出现了,几分钟就把那张画顺利揭开了,随后是张氏工艺的揭裱演示,那更是如此的快捷。使我们在看的学生无一不举起大拇指说好,常用的机裱怎么也揭不下来,等于给您的作品判了死刑。大家异口同声说:“还是张氏装裱好”。
就这样,我们边学边练,吴老师和陈老师永远是那样细心、耐心不厌其烦的教我们,有幸的是,我在学习其间还认识了北京的魏老师、辛老师、山东的刘老师、王老师他们也都是书法画画的老师,我们共同的学习,相互的交流。我学了三天,基本上掌握了装裱全部的技术,在这短时间能学会,我非常感谢吴老师和他的爱人陈老师,使我们能迅速的学会此技术,并要求精益求精,回家能做的更好。
转眼到了回家的时候,又见了张老师,因为他非常的忙,一般是见不到他的,我们再一次长谈聊天,他那和蔼风趣的谈话中使我在笑声中,学到了好多知识,使我不由的更加敬重张老师。
离开时,李老师说的一名话让我更是感动,“这永远是你们的家,咱家的大门永远为你们畅开。”是啊,我们的家,我们创业的家,我们共同学习的家。
和我的学友互留联系方式,和张老师、李老师、吴老师、还有陈老师道别,我和妻子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北京。
虽然分手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但这是我们的家,想了就可以常联系,想了就可以常回家看看。
学员 山西杨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