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聚酰胺
一、概述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纳米量级的超细材料,它的尺寸大于原子簇而小于通常的微粉,处在原子簇和宏观交界的过度区;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一般为1—100nm)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它无机粒子、纤维、碳纳米管等改性剂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方法将改性剂均匀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纳米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为纳米复合材料。以聚合物为基体树脂的材料叫作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由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材料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能,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正在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而日益受到关注。
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是最早研制出来的聚合物基黏土纳米复合材料。1987年日本丰田中央研究所报道了尼龙6/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并最早实现商品化,所采用的工艺是单体插层原位聚合法。我国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大学、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金发科技都在开发该项技术,而成功开发出该产品并进入工业化生产的目前就只有我们,并且我们的产品性能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指标。
二、纳米材料的一般特性与功能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处于热力学上不稳定的状态,因而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性能。
(一)纳米材料的一般特性
1.综合特性
当材料的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材料就具有其原先材料所不具备的三大效应。
1).小尺寸效应
当纳米材料的晶体尺寸与光波波长、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比它们更小时,一般固体材料赖以成立的周期性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声、光、热和电磁等会发生很大变化。
2).表面(或界面)效应
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加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
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比表面积急剧加大,由于表面原子数的增加,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具有不饱和性质,大大增强了纳米粒子的化学特性,使其在催化、吸附等方面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
2.纳米粒子的聚集特性
纳米粒子的聚集特性是纳米粒子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分布形态,它与粒子的表面性质及树脂的加工工艺和复合方式等因素有关,直接决定着纳米粒子的协同效应。在树脂基体中,纳米粒子的分布形式有:有序和无序分布。
3.纳米粒子体系的协同效应
纳米粒子在树脂基体中的聚集结构不同,其协同性能也不一样。对于有序的哪米粒子聚集结构,粒子在树脂中的位置成一种超结构,有长周期性。
4.纳米复合材料光学特性
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能由于受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的影响,变化十分显著,而且粒子间折射率不同,在光照射下,粒子表面附近的场强由于折射率变化造成的边界效应而增大,从而引起纳米复合材料特异的光学性能。
(二)纳米材料的功能
不同种类的纳米复合材料,其细微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特性亦不同,不同特性的纳米复合材料,对聚合物改性产生不同的作用。
1. 具有优良的增强增韧功能;
2. 赋予聚合物更高的耐热性;
3.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
4. 赋予聚合物优良的加工性;
5. 改善聚合物表面吸水性与尺寸稳定性;
6. 提高聚合物的导电性和磁性能等;
7. 赋予聚合良好的阻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