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我国纺织业产学研结合开展的现状较好,表现为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其主要形式有: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来带动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建大学科技园,孵化科技成果和高新企业;合作培养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设立科研开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向产业界输送技术,并通过同企业的联合开发,使技术和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力。 但是,从纺织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来看,我国纺织业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合作动力不足;其次是合作层次较低,规模较小;三是产学研结合领导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待完善;五是产学研投融资体系仍未形成。 加强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增强我国纺织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发挥产学研结合对纺织业发展的助力作用,建议企业及科研院所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合作方式,可采用以纺织企业为主,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来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此外,还可建立由纺织企业委托科研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与智力服务,帮助企业总结生产中出现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合作方式。 5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与百余家大型公司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先后与湖北省内、周边省份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水平、开放性、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武汉纺织大学以原创技术和科技成果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建立起成果推广平台,实现了学校优势学科群与地区乃至全国产业群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将高校的人才优势成功转化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武汉纺织大学获得了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了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连续11年稳居全国服装专业排行榜第一名。受湖北省科技厅委托,学校组建了“湖北省纺织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主持制订湖北省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 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 “超纺织”理念:纺大这样出特色牌 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湖北是一个纺织大省。中国社科院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作过分析,认为中国的机械、纺织行业在国际上有明显的优势,而纺织行业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国家振兴规划中认为纺织是重要的民生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对这样一个重要产业,一个高校如果能做出重大支撑,那一定值得骄傲。另外,从我国高校设置的指导思想来看,只有特色鲜明才能被高度认可。在湖北高校林立的情况下,如果不打特色牌,未来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特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狭隘的纺织概念上来办纺织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纺织学科的独特性,那么我们的认识就有偏颇。我们不能认为纺织就是纺织,其他的学科与纺织没有什么关系,过分强调要把纺织本身做大。这样一来就会重蹈世界早期纺织院校的覆辙。所以,纺织这个特色如果彰显得不好,就会丧失其发展壮大的优势。 发展纺织行业的关键在于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这里所讲的“现代纺织”是相对于传统纺织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现代科技成果在纺织工业中的大量运用。比如纺织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农业、工业、土工、建筑、水利、交通、医卫等产业领域。“大纺织”的概念是相对于学科建设而言,就是在传统纺织学科的基础上,将其外延扩展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去。怎么样才能“大”起来?这需要在不断加深纺织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实施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条路径。横向发展,主要是指传统纺织学科与理工科和文史科的紧密结合与交叉。纵向发展,就是将纺织学科向前和向后延伸。“超纺织”就是要“超越纺织”,即把纺织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出来。这是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纺织大学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学校的非纺织学科与纺织学科如何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如何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何利用并超越纺织原理和技术形成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纺织特色,绝不会限制任何学科、任何专业、任何领域的发展,我们希望学校的理工、人文、经济三大类学科都能得到快速发展,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为纺织行业进步和湖北经济发展助力。 预见亚洲市场的需求膨胀––访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协会(IFAI)总裁史蒂芬·华纳先生 IFAI(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协会)要在亚洲开办产业用纺织品展览了,这也使它成为又一个积极开拓亚洲市场的有实力的专业机构。IFAI总裁史蒂芬·华纳先生说,产业用纺织品一直是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如今亚洲正发展为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在亚洲举办专业展览,是为追逐“黄金”的全球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提供了一块富庶的开采地
您对此产品的咨询信息已成功发送给相应的供应商,请注意接听供应商电话。
对不起,您对此产品的咨询信息发送失败,请稍后重新发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