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药物生产中用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种原料,用于生产过程及药物制剂的制备。本版药典中所收载的制药用水,因其使用的范围不同而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灭菌注射用水。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饮用水,为天然水经净化处理所得的水,其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制药用水的制备从生产设计、材质选择、制备过程、贮存、分配和使用均应符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水系统应经过验证,并建立日常监控、检测和报告制度,有完善的原始记录备查。贮缸和管道应采用适宜方法(紫外灯管照射、加热灭菌等)定期清洗和灭菌。
典型医药用纯水制备工艺流程
· 原水-原水加压泵-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水器-精密过滤器-第一级反渗透 -PH调节-中间水箱-第二级反渗透(反渗透膜表面带正电荷)-纯化水箱-纯水泵-紫外线杀菌器- 微孔过滤器-用水点
对预处理设备的要求
1.纯化水的预处理设备可根据原水水质情况配备,要求先达到饮用水标准。
2.多介质过滤器及软水器要求能自动反冲、再生、排放。
3.活性碳过滤器为有机物集中地,为防止细菌、细菌内毒素的污染,除要求能自动反冲外,还可用蒸汽消毒。
4.由于紫外线激发的255nm波长的光强与时间成反比,要求有记录时间的仪表和光强度仪表,其浸水部分采用316L不锈钢,石英灯罩应可拆卸。
5.通过混合床去离子器后的纯化水必须循环,使水质稳定。但混合床只能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对去除热原使无用的
对贮水容器(贮罐)的基本要求
对贮水容器的总体要求是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减少腐蚀,便于用化学品对贮罐消毒;贮罐要密封,内表面要光滑,有助于热力消毒和化学消毒并能阻止生物膜的形成。 贮罐对水位的变化要作补偿,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呼吸器;另一个方法是采用充氮气的自控系统,在用水高峰时,经无菌过滤的氮气送气量自动加大,保证贮罐能维持正压,在用水量小时送气量自动减少,但仍对贮罐外维持一个微小的正压,这样作的好处是能防止水中氧含量的升高,防止二氧化碳进入贮罐并能防止微生物污染。
对贮罐的要求:
1.采用316L不锈钢制作,内壁电抛光并作钝化处理;
2.贮水罐上安装0.2μm疏水性的通气过滤器(呼吸器),并可以加热消毒或有夹套;
3.能经受至少121℃高温蒸汽的消毒;
4.排水阀采用不锈钢隔膜阀;
5.若充以氮气,须装0.2μm的疏水性过滤器过滤。
对管道的要求:
一、 配管的坡度
配管设计中应为管道的敷设考虑适当的坡度,以利于管道的排水。即管道在安装时必须考虑使所有管内的水都能排净。这个要求应作为设计参数确定在系统中。制药用水系统管道的排水坡度一般取1%或1cm/m。这个要求对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系统管道均适用。配管系统中如有积水,还必须设置积水排泄点和阀门。但应注意,排水点数量必须尽量少。
二、配水管道参数的计算
制药工艺过程用水的量是根据工艺过程、产品的性质、制药设备的性能和药厂所处地区的水资源情况等多种条件确定的。通过分析对每一个用水点注射用水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通常,工艺用水量的计算按照两种主要的用水情况进行。一种是根据单位时间工艺生产流程中某种耗水量最大的设备为基础考虑,即考虑工艺生产中最大(或峰值)用水量及最大(或峰值)用水时间;另一种是按照消耗在单位产品上的平均用水量(这个水量包括辅助用水)来计算。无论采用哪一种算法,应尽量考虑生产工艺用水的需求,应在药品制造的整个生产周期内比较均匀,并具有规律性;同时应尽量考虑为适应生产发展,水系统未来可能的规模扩展。。。
为满足工艺过程的各种需要,制药工艺过程的设计用水量是根据具体的药品品种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直接用水量和辅助过程间接用水量之和决定的。即在考虑生产的具体品种和生产安排诸方面因素后,根据上述工艺分配输送管道的设计形式和要求原则来具体确定。而其计算用水量则由一天中生产过程的高峰用量与平均用量综合确定。不同药品生产过程,其用水量的情况相差很悬殊。
2.1生产工艺用水点情况和用水量标准
工艺用水系统中的用水量与采用的工艺用水设备的完善程度、药品生产的工艺方法、生产地水资源的情况等因素有关。通常,工艺用水的变化比较大。一般来说,工艺用水点越多,用水工艺设备越完善,每天中用水的不均匀性就越小。
制药用水的情况因各个工艺用水点的使用条件不同,差异很大。如前所述,工艺用水系统分单个与多个用水点、仅为高温用水点或仅为低温用水点、既有高温用水点又有低温用水点、不同水温的用水点中,既有同时使用各种水温的情况,又有分时使用不同水温的情况,等等。因此,用水点的用水情况很难简单地确定。必须在设计计算以前确定制药用水系统的贮存、分配输送方式,以确定出在此基础上的最大瞬时用水量。然后,再根据工艺过程中的最大瞬时用水量进行计算。
工艺过程中最大用水量的标准,根据药品生产的全年产量,按照具体每一天分时用水量的统计情况来确定,确定用水量的过程中应考虑所设置的工艺用水贮罐的调节能力。
2.2系统设计流量的确定
设计工艺用水管道,需要通过水力计算确定管道的直径和水的阻力损失。其主要的设计依据就是工艺管道所通过的设计秒流量数值。设计秒流量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工艺用水量的实际情况、用水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因素等。
通常,按照全部用水点同时使用确定流量。按照生产线内用水设备的完善程度,设计的秒流量为:
q=Σn q max c
式中q——工艺因素的设计秒流量,m3/s;
n——用水点与用水设备的数据;
q max——用水点的最大出水量,m3/h;
c——用水点同时使用系数,通常可选取0.5-0.8。
2.3管道内部的设计流速
制药用水是流体的一种类型,它具有流体的普遍特性。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每单位时间内流经任一截面的体积称为体积流量。而管道内部流体的速度是指流体每单位时间内所流经的距离。制药用水管道内部的输送速度与系统中水的流体动力特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制药用水的特殊性,利用水的流体动力特性,恰当地选取分配输送管道内水流速度,对于工艺用水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制药用水系统管道内的水力计算与普通给水管道内水力计算的主要区别在于:制药用水系统的水力计算应仔细地考虑微生物控制对水系统中的流体动力特性的特殊要求。具体就是在制药用水系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种消毒、灭菌设施;并且将传统的单向直流给水系统改变为串联循环方式。
这些区别给制药用水系统流体动力条件的设计与安装带来了一系列意义深刻的变化:例如,为控制管道系统内微生物的滋留,减少微生物膜生长的可能性等。
为此,美国药典对制药用水系统中的水流状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工艺用水处于“湍流状态”下流动。这就需要通过对流体动力学特性的了解,来理解美国药典要求使用“湍流状态”概念的特殊意义。
通常,流体的速度在管道内部横断面的各个具体点上是不一样的。流体在管道内部中心处,流速最大;愈靠近管道的管壁,流速愈小;而在紧靠管壁处,由于流体质点附着于管道的内壁上,其流速等于零。工业上流体管道内部的流动速度,可供参考的有以下的经验数值:
(1)普通液体在管道内部流动时大都选用小于3 m/s的流速,对于粘性液体选用0.5~1.0 m/s,在一般情况可选取的流速为1.5~3 m/s;
(2)低压工业气体的流速一般为8~15m/s,较高压力的工业气体则为15~25 m/s,饱和蒸汽的流速可选择20~30 m/s,而过热蒸汽的流速可选择为30~50 m/s。
流体运动的类型可从雷诺实验中观察到。雷诺根据以不同流体和不同管径获得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支配流体流动形式的因素,除流体的流速q外,尚有流体流过导管直径d、流体的密度ρ和流体的黏度ц。流体流动的类型由dqρ/ц所决定。此数值称为雷诺准数,以Re表示。根据雷诺实验,可将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状态分为平行流(滞流)和湍流两种情况。
吉林省恩泽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免费咨询:400-686-6167
网址:
公司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蔚蓝国际20栋
厂 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荣大路168号
业务电话:0431-8175-9378
工程电话:0431-8178-3558
手机:18104315008 1504302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