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单片机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高端的32位Soc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
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 制造商: Atmel公司
- 编号: AT24C512C-XHD-B
描述:EEPROM串行2线512K位64K×8 3.3V/5V 8引脚TSSOP散装的 产品规格: 密度 | 512KB |
接口类型 | 串行(2线) |
组织 | 64Kx8 |
访问时间(最大值) | 550ns |
频率 | 1MHz的 |
写保护 | 是 |
数据保存时间 | 40Year |
工作电源电压(典型值) | 3.3/5V |
封装类型 | TSSOP |
包装 | 体积 |
工作温度范围 | -40C到85C |
电源电流 | 3毫安 |
工作电源电压(最小值) | 2.5V |
工作电源电压(最大值) | 5.5V |
工作温度分类 | 产业 |
安装 | 表面贴装 |
引脚数目 | 8 |
说明:产品价格均以实际市场价格为主,详情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