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抵押担保证券机构发行企业。这家曾长期实行私营化管理却享受美国国家补贴及政策扶持的企业,正是引发2007-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罪魁祸首。人们今天大概只记得,这家企业于2008年9月7日被动的接受美国政府注资和接管,并于两年后被强令从纽交所退市。
我们很难想象,房利美在过去二十年内长期左右了美国国会及其院外游说集团,还压制了美国联邦政府多家监管部门,甚至连曾经神通广大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对其无可奈何。我们正在慢慢遗忘,房利美的粗暴与鲁莽对美国金融体系和监管造成过的致命冲击,市场再度恢复繁荣,付出惨重代价而积累的教训被人忘掉,新的“房利美”崛起大概只是时间问题。
IKO LRWX2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MXS2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RXD2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RX4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RWH3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FS37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S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HS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MLC9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HG3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H4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ML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ME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L15B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LF42B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T2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FH4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RXDC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RXDG3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RXG4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SC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HTG4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HT15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G2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TC3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IKO LWETG20直线导轨滑块(现货供应)
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记者格莱金·摩根森、纽约独立金融服务研究公司格雷厄姆费希尔公司董事经理约书亚·罗斯纳合著的《鲁莽濒危:野心、贪婪与私欲如何引致经济末日!》一书,由二人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期间相关新闻报道和分析研究报告整理而成。这本书将聚焦点对准了十几年间在美国政坛和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房利美,以及这家企业1991-1999年的掌舵人詹姆斯·A·约翰逊。长达十几年的跟踪报道和分析清晰的反映出,詹姆斯·A·约翰逊等人领导的房利美,对美国结构性融资市场的运行、次级行业的发展和国家住房政策的推行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并发出一连串的感慨,“当公司执行官和华尔街交易所为了牟取巨额私利而随心所欲地承担风险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当监管者被自己负责监管的机构收买时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当华盛顿异想天开地决定让每一个喘气的活人都居者有其屋时会引发什么样的事件”!
克林顿政府于199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这在当时获得了美国公众、产业界、华尔街、媒体的广泛支持。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该份政策计划将在十多年后引爆天崩地裂般的危机,因为计划中明明白白写明了要让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亲密合作,这样的表述在美国官方的政策中非常罕见。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房利美不失时机的抓住了“机遇”。这家二十年间为游说议员和政治捐款花费了1亿美元的企业,一边积极利用克林顿政府出台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开拓业务,一边发挥政治游说优势对可能威胁房利美主导住房业务或有意推动解除美国政府对房利美、房地美巨额补贴政策的评论家、经济学家、监管部门,给予全方位的反击。《鲁莽濒危:野心、贪婪与私欲如何引致经济末日!》书中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细节: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惊奇的发现,本想聘请一些经济学家、金融分析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批评遏制房利美的研究,但竟然在美国学界和咨询企业界找不到合格的人选,因为靠谱的专家和企业都被房利美先下手为强给聘用了,专家们还反问“你能像房利美那样给我20年的薪水吗?”
美国联邦政府的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监管部门,在居者有其屋计划政策颁布后的十多年里,曾屡次试图颁布相对严格的监管法案,却一一被房利美等企业击退。美联储等机构的一些研究员以个人身份撰写了对房利美住房业务、发债业务的质疑性报告后,得到的不是褒赏,而是辞退信。
“房利美的反击”甚至拓展到了美国总统竞选领域,1996年独立候选人史蒂夫?福布斯曾提出统一所得税税率的政纲倡议,这项倡议如果变成美国政策,意味着包括抵押利息抵扣在内的所有个人抵扣项目都会被取消,将严重影响房利美的收益。为此,房利美下属的房利美基金会斥巨资在媒体上刊登广告,称统一税率的倡议将与龙卷风、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成为威胁普通美国人利益的刽子手。抹黑广告最终造成史蒂夫?福布斯得票率猛跌。房利美的这些做法,连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士都看不过去了,发出了联名斥责。
1998年,一家名为“长期资本管理”的对冲基金崩塌,《鲁莽濒危:野心、贪婪与私欲如何引致经济末日!》一书将之称为“次贷1.0”,书作者揭示指出,这次事件已经具备十年后次贷危机爆发的所有要素:“毫无节制的借贷、激进的决算条例、痴人说梦般的评级机构,还有一群疯狂的华尔街金融家乐此不疲地打包大款并将其卖给蒙在鼓里的投资者,也不管本身有多少风险”。但在利益诱惑面前,并经房利美的强力游说,“次贷1.0”发出的警示信号被监管者、立法者和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专家们忽略了。更关键的是,因为监管部门出手收拾“长期资本管理”崩盘剩下的烂摊子,发出了一个在随后十年内诱导华尔街投行更踊跃冒险的信号,即金融机构只要够大,监管部门就不会放任其倒闭(大而不倒)。
随后几年里,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些监管部门、少数媒体仍在坚持对房利美说三道四,也开始陆续取得成效,例如逼迫房利美加强信息披露、公开批评其违反会计准则,等等,但力度远远不够,进程也大大滞后。美国市场上已经掀起房价飙升、疯狂篡改抵押申请资料(以更快获得更多)、相关次贷衍生产品热烈销售的狂潮。与中国近十年的房市热潮相似,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也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那些已经拥有住房的人为自己的房产价值暴增而欣喜若狂,许多人匆忙跑去重新作抵押,从政府补贴中分一杯羹,用来购买度假屋、坐豪华游轮旅行、改装厨房,或者送孩子上大学……街头巷尾都在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