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 土元母成虫体长约3.4厘米,宽2厘米。身体呈椭圆形,灰褐色,上下扁平,胸腹部棕红色,头小隐于前胸,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较发达,咀嚼式口器, 背上有横节覆瓦状排列,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 土元雄虫约2.8厘米,宽1.5厘米,淡褐色,体态轻盈,头较母虫略小,足3对,翅2对,较发达。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半透明。折 叠于背部,有短距离飞行能力,由上向下飞行可达5-6米,有尾须一对。 母土元经一次交配一年可产10-20粒卵块,卵块属刀鞘形,外形较稻谷大1-1.5倍,长1厘米左右,颜色棕红。卵块表面有纵纹,每个纵纹内有幼虫一个,双行排列,一个卵块内含8-16个幼虫 不等。 地鳖虫的内部结构与其它陆生昆虫基本相同,具有昆虫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特征 野生的地鳖虫喜欢栖息在墙脚、柴草堆、杂物、石块下面等阴湿疏松的土中生活。因此,鸡舍、鸭棚、猪牛舍周围,以及厨房、灶脚、粮油加工厂等地是地鳖虫生活的好场所,在这里容易找到地鳖虫。室外的石块下、树根下,垃圾堆中也有地鳖虫的踪迹。只要翻开这些地方都可见到肥沃疏松潮湿的土壤。可见,地鳖虫的生存与湿度和肥沃的土壤息息相关。 因此,在人工饲养地鳖虫时要提供肥沃和潮湿的土壤,才能饲养好地鳖虫。土元母成虫体长约3.4厘米,宽2厘米。身体呈椭圆形,灰褐色,上下扁平,胸腹部棕红色,头小隐于前胸,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较发达,咀嚼式口器, 背上有横节覆瓦状排列,胸部有足3对,较发达。 土元雄虫约2.8厘米,宽1.5厘米,淡 褐色,体态轻盈,头较母虫略小,足3对,翅2对,较发达。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半透明。折 叠于背部,有短距离飞行能力,由上向下飞行可达5-6米,有尾须一对。母土元经一次交配 一年可产10-20粒卵块,卵块属刀鞘形,外形较稻谷大1-1.5倍,长1厘米左右,颜色棕红。卵块表面有纵纹,每个纵纹内有幼虫一个,双行排列,一个卵块内含8-16个幼虫不等 。 三,生殖 地鳖虫喜生于潮湿阴暗环境,白天钻入土中,黄昏出来觅食,温度在0以下,高温38左右仍可生存,15-35℃生长速度最快,有条件在冬季可适当加温,避免地鳖虫越冬进行饲养,产量更高,见效更快。 地鳖虫喜欢群居,寿命三年,可年年产卵繁殖,自然配对,不需人工配对,母虫一经交尾终生产卵,一只母虫10个月可产幼虫三百至四百余只,繁殖率高。 卵孵化条件:温度(24-35)、湿度(含水量15%),保持空气流通即可。把虫卵放入盛有泥土的小盆里。保持一定的干湿度,加强管理,3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小虫。具体详细养殖技术资料,每个养殖户赠送一本。 四,防治 人工饲养地鳖虫时,由于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变,如果饲养管理不良,往往容易导致发生各种病虫害,轻者影响地鳖虫的生长繁殖,重者带来死亡,导致饲养失败。 因此.人工饲养时,必须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防治病虫害的原则应该以预防为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措施如科学的饲养管理,在饲养过程中掌握温度、湿度、通风就可避免土元病充害的发生;饲养土消毒等,这样就能够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一旦有了病虫害就应该立即进行治疗处理,不能延误,否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养殖地鳖虫不用任何药物才能保障中华地鳖虫的无公害,成为绿色食品。 防治详情可以来电咨询。 五,饲养 人工饲养的方式一般是盆养和立体温室化池养两种,一般更倾向于后者。我场采用国内最先进、最高产的立体温室化养殖方法,受到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向全国同行推广。 池养: 较大规模饲养地鳖虫,常采用池养的饲养方式,所谓池养,是在室内用砖筑成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方格池来孵化卵鞘、饲养若虫和成虫。这种饲养方式优点是不但提高了地面利用率,而且便于管理,饲养效果也好。建造饲养池...... 详情饲养方法可请来电咨询,我们将提供成功的技术支持。 六,采收 当母虫已长到成熟,或是需要饲养池用,或产卵数量明显衰退,就需要进行采收,方法是用8毫米眼筛把虫筛出,用沸腾的开水将虫烫死,捞出后再放到清水中淘洗一下,然后放到太阳下晒干为止。 采收应注意,选好晴好天气,速度要快,一次性采收一大批,不能把连续几天采收的混合在一起,引起干湿不等。 采收后要求是:身干,无杂,完整,不霉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