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点,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2007年,中央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新疆应重点面向中亚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不断推进双边或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形成中国西部陆上开放和东部沿海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008年,中国新疆完成外贸额222. 17亿美元,增速62%,居全国第二位。
在全国外贸额排名中,升至第12位;在西部超过四川省,居第一位。面向中亚地区的边贸拉动作用突出,达176. 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 4%,占新疆外贸总额79. 4%,占全国边贸总额57. 1%。新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边贸大省(区)。2008年,与中国新疆建立经贸关系的市场已达16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仍为中国新疆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它与新疆的贸易额大幅增长145. 3%,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23. 7%升至2008的35. 9%。这说明,吉尔吉斯斯坦对新疆外贸发展变得更加重要。显然,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新疆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新疆加大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的力度
(一)有利条件
1.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新疆贸易关系密切,贸易互补性强,贸易基础较好。吉尔吉斯 斯坦是中国新疆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2008年,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新疆完成贸易额79. 7亿美元,占中国新疆进出口总额的35. 9%。从资源禀赋看,吉尔吉斯斯坦资源丰富,而新疆正致力于构建中国西部能源资源的安全大通道,除自用外还把大量能源销往国内市场,以缓解其短缺状况。这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体现。能源资源领域目前和将来都会是合作重点。从市场需求看,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出口工农业原料,从中国新疆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轻纺工业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随着中国新疆“东联西 出、西来东去”战略的实施,新疆已成为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贸易、投资活动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沿海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将为满足吉尔吉斯斯坦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
与欧美相比,吉尔吉斯斯坦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轻。中国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和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在价格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在吉尔吉斯斯坦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相应减少耐用消费品和投资消费品消费的情况下,对新疆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产品需求可能还会增加。对于新疆,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这正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中新疆对吉出口仍能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
2.吉尔吉斯斯坦的油气资源不足,但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双方加强资源领域合作无疑有助于中国新疆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吉尔吉斯斯坦油气资源较少,它国内市场所需的天然气、原油和石油产品大部分须要进口。截至目前,探明石油储量1 200万吨,天然气43亿立方米。据专家评价,吉尔吉斯斯坦石油资源量有限,品质较差,油田分布范围较广,规模普遍较小。当前,吉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采出率已分别达43%和50%。但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黄金、煤炭、银、锑、钨、锡、锌、汞、铅和铀等。其中,黄金产量占独联体第三位,也是其最主要的出口产品;锑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煤炭在中亚首屈一指,被称为“中亚煤斗”;锡和汞的产量居独联体第二位。另外,水力资源极其丰富,电力是传统出口产品。可见,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新疆能源合作空间不大,但在稀有、有色和黑金属等领域可以对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所帮助,为今后中国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间的产业合作提供必要的原料。
3.产业基础存在互补,为新疆中小企业对吉投资带来便利。2006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工业比重为17. 1%,农业比重为33. 1%,服务业比重为35. 3%。工业水平落后,远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相对来说,中国新疆的工业体系健全,基础较好,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尤其是北疆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远远高于吉尔吉斯斯坦。新疆可以选择的重点合作产业应为吉尔吉斯斯坦2006~2010年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即矿山开采业、农业和加工工业、建筑业、旅游业、交通设施建设等,以及基础较好的优势产业。例如,黄金及其他有色金属开采及加工业、果蔬业、服装加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因为其中大部分领域需要的资金规模不大,进入门槛较低,相对于邻国哈萨克斯坦重点吸引外资的能源开发、高新技术等领域,吉尔吉斯斯坦的上述产业技术含量低,容易介入,发展周期较短,比较容易运作,适于中国新疆众多中小企业进入。新疆若能广泛开展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层面的合作,必将为对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和出口带来大量的机会,从而出现产业与贸易联动以及合作不断深化的可喜局面。
(二)制约因素
1.经济基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基础薄弱。国土面积只有19. 85万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总人口仅528万。居民贫困化现象比较普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3%[1]。国家预算失衡,外债负担沉重,外债金额占GDP的52% ~55%左右。虽然吉尔吉斯斯坦2008年前11个月GDP总额达1 670亿索姆(约合42亿美元),同比增长7. 5%。人均GDP为867美元,居中亚第四位。2008年,吉尔吉斯斯坦居民的名义人均月工资为4 600索姆(约合128美元)[2],同比增长15%。但总体来说,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市场有限,需求总量不大。然而,如果能利用吉尔吉斯斯坦市场发展转口贸易,则会极大弥补这个不足。因为中亚、俄罗斯、西亚乃至欧盟这些国家和地区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吉尔吉斯斯坦本身也具备发展转口贸易的优越条件。
2.贸易与投资环境。伴随着投资的增长,与投资有关的机电设备及其他产品出口也快速增加是近年来新疆对中亚各国商品出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1995~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6. 95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吸引外资总额为17. 04亿美元,同比增长43. 2%。目前,中国已在吉直接投资企业500多家,但能正常运作的仅158家,多数经营规模较小,投资主体为民营企业,其投资额约占吉引进外资总额的10%,居第三位。哈萨克斯坦是吉尔吉斯斯坦最主要的投资方。截至2007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已有400家哈独资和参股企业。2007年,吉新增外资一半来自哈萨克斯坦。吉的引资重点也一直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欧盟。显然,中国新疆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利用投资拉动出口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动荡,国内缺乏完善的法律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客商,社会秩序不稳定,对外国经商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威胁,而且吉的一些部门、职能机构经常以对企业检查、审计为名,以权谋私,侵害新疆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全球腐败监督机构“透明国际”2008年公布的最新数据,在180个国家中,吉的腐败指数排名第166位,是中亚地区腐败程度最高的国家。这说明,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和经商的安全程度较低。而且,吉尔吉斯斯坦的税负很重,导致“影子经济”比重较大, 1/3的企业转入地下。2006年年底,吉的“地下经济”规模已占GDP的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