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即标志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采集和传递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各国应用了以下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标志:条形码技术、RFID 技术、DNA 识别技术以及虹膜识别技术;使用条码识读设备、RFID 天线等实现数据采集;采用电子表格交换、电子邮件、物理电子数据支持介质及确切信息输入等方式实现数据传递。
已实现的系统中系统架构多数采用C/S 或B/S 模式,但是单一采用C/S 或B/S 模式有其不足之处。C/S 模式的系统只适用于局域网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去对客户端进行维护和升级;而B/S 模式的系统运行速度较慢、数据不安全,对硬件的操作性较差。本系统是基于C/S 和B/S 混和模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集成方法,目前广泛应用的RFID技术、条形码技术及其他如数据库和组件等技术,将标志、数据存储、数据采集和传递、信息查询四部分进行有机集合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信息需求
质量可追溯系统包含两层含意,一方面是质量相关信息的跟踪,即对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环节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档;另一方面为质量危害的溯源,即能够根据产品生产记录信息逆向追溯到产品危害来源。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可追溯系统各个节点被采集,并在上述主体之间流动,形成了追溯流程。各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与传递,针对不同的主体系统应具有不同的体系架构,采取不同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
a)农产品生产商空间分布广,企业信息化程度一般较低,同时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信息采集点分散且采集时间不固定;但农产品生产商(如养殖场和种植农户)是农产品供应的源头,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关。以上特点要求系统对农产品进行监管和惟一标志,但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传输速度要求不高。
b)农产品加工商一般采用流程化作业模式,加工环节较多、过程复杂,这导致系统对个体标志信息的采集比较频繁,信息采集量较大。同时农产品在这一环节的聚合状态经常会发生变化(如经历分割或混合操作),追溯单元变迁复杂。以上特点要求系统自动、快速辨识个体,并对其精确跟踪。
c)农产品销售商是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关,目前追溯系统中涉及的销售商大多为大型超市。产品在此环节已经包装完毕、不会再次分割,因此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实现对产品去向的跟踪。
d)消费者是追溯系统的终端,针对消费者系统主要实现信息查询功能。消费者具有分布范围广、需求及偏好差别大等特点,因此查询系统应具有易操作、免安装、免维护、响应速度快等特点。
2、RFID在农产品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深信RFID条码质量追溯系统在生产阶段,生产者把产品的名称、品种、产地、批次、施用农药、生产者信息及其他必要的内容存储在RFID标签中,利用RFID标签对初始产品的信息和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在产品收购时,利用标签的内容对产品进行快速分拣,根据产品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的收购价格。
在加工阶段,利用深信RFID条码质量追溯系统RFID标签中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分拣,符合加工条件的产品才能允许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对进入加工环节的产品,利用RFID标签中记录的信息,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以保证产品质量;加工完成后,由加工者把加工者信息、加工方法、加工日期、产品等级、保质期、存储条件等内容添加到RFID标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