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呐喊》
【作者】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年代】1893年
【类型】油画、蛋彩、色粉、卡纸
【尺寸】120.5×141cm
【收藏】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
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呐喊》创作于1895年,是奠定蒙克表现主义艺术大师地位的成名作。画中的天空、云彩如血般猩红,一个骷髅般的人,站在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公路桥上,扭曲着身子,眼盯着前方,双手紧捧着头,捂着耳朵,如惊弓之鸟,惊恐万状,魂不守舍,声嘶力竭,高声尖叫。整个作品给人以凄凉、恐怖之感。面对这样一张作品,勿需多言,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它与古典绘画的不同:他没有情节性故事,没有对人物性别、身份、地位的描述,画中的人没有任何具体性,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人是谁?是男是女?他为什么喊叫?在叫什么?从画面中都无从知晓。这是一个抽象的人,用中国的话说是“魂”,他虽然孤零零地站在前景中,但却似乎带着所有人的共性。悲剧性的形象来源于当时展出过的一具骷髅,它真实地记录下人在死亡面前显示出的哀伤和绝望。至于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张令人不安的作品,蒙克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两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阳已经下山了,天空突然变得像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脚步,轻轻倚在篱笆边,极度疲倦已经要是我窒息了。火焰般的云彩像血,又像一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海湾和城镇。我的朋友,他继续走着,而我却呆呆站在那儿,焦虑得不停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可以说,那个前景中的人物正是蒙克自己,他凭知觉感受到现代社会即将给人带来的疏离、孤独、焦虑和迷惘,回过头来看,这尖叫如此具有穿透力,它预言了20世纪生活的重压、战争的恐惧、经济的萧条、种族的歧视、社会与个人心理间的冲突,尽管连蒙克自己都认为只有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可如今,它已是一个经典的标志,发泄出所有人内心无法承受的那些东西。
蒙克艺术的精神气质在早期作品《病孩》中已有体现。那幅画在初次展览时曾备受争议,人们认为他根本没有画完,只是张草图,更不理解蒙克为什么把画面弄得乱七八糟,很多地方还有刮刀刮过的痕迹,还有些地方则被松节油洗了又擦,擦了又抹,整张作品一片狼藉,斑驳的机理触目惊心。只有阴郁苦涩的黑色萦绕着、旋转着—美丽少女脸颊苍白,渐渐消失的眼神颤抖地望着窗外,屋子里弥漫着温病的气息,亲人已不堪承受突如其来的厄运,紧握着少女的手,无以言表的痛苦撕扯着人们的心。这位即将死去的少女正是蒙克心爱的姐姐,他们二人感情极深,她的死剧烈刺激了蒙克的神经。“我总认为,那些自然主义画家,没有一位在体验他们作品的时候,达到了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爱的人。”姐姐去世不久,他的另一个妹妹又患上了精神分裂,而当1889年父亲去世后,蒙克的性格变得愈发忧郁而孤僻,他的所有亲人都因病痛离他而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画家,他需要释放,而且只有通过绘画。《呐喊》可以说是蒙克长久以来,由于家庭的一连串不幸,积聚在心中的抑郁之气的一次总爆发。他采用了更为大胆的形式,更不刻意留心画面的技巧问题,他着意超越自然物象的表面,直接表现潜伏在事物本质当中的神韵与灵魂。他可不想再像学画的时候一样,边伸着懒腰,边给画室里的模特测量比例,“这些工作使我疲倦而厌烦,有时累的甚至失去知觉,”蒙克清醒地知道那不是他的任务,他要画的是那些在痛苦、在爱、在呼吸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呐喊并不属于蒙克个人,只要有人存在,只要生活继续下去,我们就会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难道那个呐喊的人不是我们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