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得:没有才华和天分,才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心
无论是身处优势还是劣势。是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手上的牌握有几张,上天赏脸给了你多少天分和才华,那颗心是否能够稳健的跳动着。是否能够在自己最痛苦的日子还为他人着想;是否能够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重新定义梦想;是否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世界真诚的微笑,给于身边的人快乐和希望,即便自己免不了在独处时被汗水和泪水击打。
我幼小的心灵在小学的时候受到过一次当时觉得很大的打击。就是当时教奥数的老师有个言论,说头发少的的女生才聪明。然后当时的班主任让他随便评价评价班里的女生。那个老师说到我的时候说,她头发就挺多。我当时反驳到,你怎么知道居里夫人的头发是少还是多呢。我已经忘了当时那个老师的回答。但是当时自己面露的尴尬之色和内心的自卑之情现在想来依然历历在目。
我当时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和上海许许多多别的小学一样风风火火开展奥数教学的地方。每个年级都分成A,B,C班。老师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谈到自己的竞赛爱将眼睛里的宠爱和自豪,话语里流露出的对非竞赛尖子的同学的些许不屑之情,依然在我的脑海里。后来的结果是,我很怕见到开头讲的那个奥数老师。远远看到他,我宁愿躲进女厕所。
我所在的中学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名校。因为是外国语学校,所以其实校园文化相比别的学校已经很开放和 。年年都有学长学姐被常春藤学校录取。在这所学校里,竞赛成绩终于不是衡量一个孩子智商的标准了。但是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依然班级,年级排名。年级一直前几的同学,竞赛拿奖的同学,或者别的活动突出的同学也一直被同学们羡慕着,因为他们的“综合能力”预示着几年后上世界名校的可能性。
那时候我不断努力,但仍然心里充满着对于那些传说中不用太怎么用功就能名列前茅还活动一样不落下,学生会担任各个职位,研究项目一堆,各国语言的精通,或者数理化强大的同学。那个时候传说中的XX学长学姐都用“牛”,“神牛”来形容。其实想来挺有意思的,我们用动物来形容那些被我们认为高人一等的同学。
“聪明”或者“笨”的分别仿佛就是将人自然的分成三六九等。社会认可这种文化,称它为meritocracy(精英主义)。它在学生阶段有许多显性的硬性标准,比如分数,比如各种活动经历(也称leadership领导力)等等。在这个食物链的最上端是那些让人望尘莫及天生就智商高的人。如今这个时代甚至也早已经不乏智商情商并举的人。这些人即使谦虚低调也依然难以掩盖他们头顶上的光环。
我以为经历了美国高中文化以后,我总算应该摆脱那种从小就养成的智商崇拜,因为我发现即使是那些国内不屑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员也有着让人钦佩的毅力,自律,团队合作力和许多其他美德。但不知是否是自己从小成长的经历根深蒂固,还是因为被讽刺为“反智主义”盛行的美国对于“smartkids" 也有着特别的钟爱, GPA,leadership, 改头换面的出现。
甘肃华侨教育
咨询顾问:David 张
QQ: 2544364224
手机: 13893197130
地址:兰州市东方红广场南路107号浦发银行大厦办公楼整8层
电话:
0931-8440552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