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华PCI-1762板卡16路输出输入
采用旋转式光电编码器,把它的转轴与重力测量仪中补偿旋钮轴相连。重力测量仪中补偿旋钮的角位移 量转化为某种电信号量;旋转式光电编码器分两种,绝对编码器和增量编码器。 增量编码器是以脉冲形式输出的传感器,其码盘比绝对编码器码盘要简单得多且分辨率更高 。一般只需 要三条码道,这里的码道实际上已不具有绝对编码器码道的意义,而是产生计数脉冲。它的码盘的外道 和中间道有数目相同均匀分布的透光和不透光的扇形区(光栅),但是两道扇区相互错开半个区。当码 盘转动时,它的输出信号是相位差为90°的A相和B相脉冲 信号以及只有一条透光狭缝的第三码道所产生 的脉冲信号(它作为码盘的基准位置,给计数系统提供一个初始的零位信号)。从A,B两个输出信号的 相位关系(超前或滞后)可判断旋转的方向。当码盘正转时,A道脉冲波形比B道超前π/2,而反转时 , A道脉冲比B道滞后π/2。是一实际电路,用A道整形波的下沿触发单稳态 产生的正脉冲与B道整形波相‘ 与’,当码盘正转时只有正向口脉冲输出,反之,只有逆向口脉冲输出。因此,增量编码器是根据输出 脉冲源和脉冲计数来确定码盘的转动方向和相对角位移量。通常,若编码器有N个(码道)输出信号,其 相位差为π/ N,可计数脉冲为2N倍光栅数,现在N=2。电路的缺点是有时会产生误记脉冲造成误差, 这 种情况出现在当某一道信号处于“高”或“低”电平状态,而另一道信号正处于“高”和 “低”之间的 往返变化状态,此时码盘虽然未产生位移,但是会产生单方向的输出脉冲。例如,码盘发生抖动或手动 对准位置时(下面可以看到,在重力仪测量时就会有这种情况)。 是一个既能防止误脉冲又能提高分辨率的四倍频细分电路。在这里,采用了有记忆功能的D型触发器和时 钟发生电路。每一道有两个D触发器串接,这样,在时钟脉 冲的间隔中,两个Q端(如对应B道的74LS175 的第2、7引脚)保持前两个时钟期的输入 状态,若两者相同,则表示时钟间隔中无变化;否则,可以根 据两者关系判断出它的变化方 向,从而产生‘正向’或‘反向’输出脉冲。当某道由于振动在‘高’、 ‘低’间往复变化 时,将交替产生‘正向’和‘反向’脉冲,这在对两个计数器取代数和时就可消除它 们的影响(下面仪器的读数也将涉及这点)。由此可见,时钟发生器的频率应大于振动频率的可能 最大 值。由图4还可看出,在原一个脉冲信号的周期内,得到了四个计数脉冲。例如,原每圈脉冲数为1000的 编码器可产生4倍频的脉冲数是4000个,其分辨率为0.09°。实际上 ,目前这类传感器产品都将光敏元 件输出信号的放大整形等电路与传感检测元件封装在一起,所以只要加上细分与计数电路就可以组成一 个角位移测量系统(74159是4-16译码器)。 三、应用中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应用中问题分析 光电检测装置的发射和接收装置都安装在生产现场,在使用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其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 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射装置或接受装置因机械震动等原因而引起的移位或偏移,导致 接收装置不能可靠的接收到光信号,而不能产生电信号。例如;光电编码器应用在轧钢调速系统中,因 光电编码器是直接用螺栓固定在电动机的外壳上,光电编码器的轴通过较硬的弹簧片和电动机转轴相连 接,因电动机所带负载是冲击性负载,当轧机过钢时会引起电动机转轴和外壳的振动。经测定;过钢时 光电编码器振动速度为2.6mm/s,这样的振动速度会损坏光电编码器的内部功能。造成误发脉冲,从而导 致控制系统不稳定或误动作,导致事故发生。 2.因光电检测装置安装在生产现场,受生产现场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光电检测装置不能可靠的工作。如安 装部位温度高、湿度大,导致光电检测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特性改变或损坏。例如在连铸机送引锭跟踪 系统,由于光电检测装置安装的位置靠近铸坯,环境温度高而导致光电检测装置误发出信号或损坏,而 引发生产或人身事故。 3.生产现场的各种电磁干扰源,对光电检测装置产生的干扰,导致光电检测装置输出波形发生畸变失真 ,使系统误动或引发生产事故。例如;光电检测装置安装在生产设备本体,其信号经电缆传输至控制系 统的距离一般在20m~100m,传输电缆虽然一般都选用多芯屏蔽电缆,但由于电缆的导线电阻及线间电容 的影响再加上和其他电缆同在一起敷设,极易受到各种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引起波形失真,从而使反 馈到调速系统的信号与实际值的偏差,而导致系统精度下降。 (二)改进措施 1.改变光电编码器的安装方式。光电编码器不在安装在电动机外壳上,而是在电动机的基础上制作一固 定支架来独立安装光电编码器,光电编码器轴与电动机轴中心必须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两轴采用软橡胶 或尼龙软管相连接,以减轻电动机冲击负载对光电编码器的机械冲击。采用此方式后经测振仪检测,其 振动速度降至1.2mm/s。 2.合理选择光电检测装置输出信号传输介质,采用双绞屏蔽电缆取代普通屏蔽电缆。双绞屏蔽电缆具有 两个重要的技术特性,一是对电缆受到的电磁干扰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因为空间电磁场在线上产生的 干扰电流可以互相抵消。双绞屏蔽电缆的另一个技术特点是互绞后两线间距很小,两线对干扰线路的距 离基本相等,两线对屏蔽网的分布电容也基本相同,这对抑制共模干扰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