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清代朝珠源头是藏传的佛珠。
佛珠也叫念珠,是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通常选用香木、硬壳树籽制作,贯穿成串。按照制式,通常可分为持珠、配珠、挂珠三类。
持珠,即在手中持念的佛珠,18颗到54颗子珠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佩珠,即戴在手腕的佛珠,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俗称手串,也是清代宫廷手串的原型。挂珠,即挂在颈上的佛珠,通常108颗子珠,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也是清代朝珠诞生的来源。
根据经典记载,1080粒的佛珠为最上品,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常见的上品佛珠108粒,中品为54粒,还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甄传》剧中,雍正皇帝总是把玩一条配以明黄色流苏的翡翠持珠,这串佛珠的27颗子珠,表示他所修行的是四向四果的27贤圣位。
有108颗子珠的挂珠在清朝得以发扬光大,发展成朝珠,成为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三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而顺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藏传佛珠。
朝珠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确立于顺治帝入关后,随着服饰制度渐趋完备,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28年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以示郑重。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成为皇帝对文武百官的赏赐以示恩重。
2015年即春拍之后的余温,由于海外买家过多,导致一场拍卖会意犹未尽,决定8月份在次开拍,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也会在这次春拍中转折,潜水的价值将会一鸣惊人,期待吧!免费鉴宝 私下交易 价值是销售渠道的体现,理想的价格就要在高端平台展示。
征集范围
瓷器:高古瓷、元明清瓷器、精品官窑瓷器、民国瓷器等
玉器:高古玉、明清玉、和田玉、翡翠等
字画:名家字画、国画、油画、现当代书画等
联系方式
联系人:郑先生 QQ 2903854732
联系电话:13682307757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卓越世纪中心2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