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广发青铜器
【名称】:司母戊鼎
【编号】:YC031
【规格】:高22厘米口径20厘米宽13厘米
【重量】:约2.9kg
备注:可根据客户要求批量加工各种规格样式器物,量大从优。网站:![](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373998.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402417.jpg)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央视播出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界扩展到社会争论,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三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位于首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国内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4]
![](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424428.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466081.jpg)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6
![](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495218.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524105.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706/603/100016170603_14405823568897.jpg)
我公司是仿古青铜器业内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知名企业。公司经营方式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从模型设计制作成品浇铸到上锈作旧一条龙生产。能仿制(复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主要有人物及宗教塑像类,鼎壶类,车马类,尊类等一千余种产品。年生产数十万件之多。并承接城市青铜雕塑,博物馆(院)楼堂馆所的文物复制和展示业务,还可为客户量身订做多种精美的仿古工艺品。产品销往全国及台湾、香港、澳门、俄罗斯、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和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广泛好评。已被国内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并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镇宅之宝"。中央电视台二套、四套、七套及《中国特产报》、《河南日报》、《大河报》均作过专题报道,并对广发青铜器给予了高度评价。
欢迎个人及经销商订购加盟!
联系人:赵先生
手机:18539590072
Q Q: 3332485708
地址:洛阳市宝龙国际批发中心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