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于图书背面,可用于图书查询及防盗一、RFID 工作原理和技术架构 RFID 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RFID标签(tag)、RFID 读写器(reader)和后端数据库(database)。 在图书馆中使用的 RFID 标签主要是工作频率为13.56MHZ的被动式标签。 该标签存储容量小,只能存储书名、书架号等少量图书信息,同时标签的计算能力也很弱,只能进行个数比较大小、产生随机数、检索自身的信息等简单功能。
二、引入 RFID 技术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具体机器和型号 本馆共引进RFID设备 8 种,全部放在流通部开架处。设备包括:标签转换器(采编使用)、排架器、自助借还机、安全监测门(门禁系统)、24h 室外自动借还机、馆员工作站、馆藏清点器、自助办证器。 实施地点和布局方案。结合本馆的实际特点,建议方案: 方案一:全开放式工作环境。 具体内容:工作台保持东南侧原样,放置馆员工作站和办公设备若干台;拆除东中部的工作台,用来放置自助借还机和自助查询系统。考虑到接打电话会影响阅读环境,所以办证处仍在东门外侧,出了办理原来的工作外,指导读者使用自助办证设备。书架二层不单独开放借还通道。 方案二:半开放式工作环境。 具体内容:保留东门中侧的服务台,放置拆除东南侧服务台馆员工作站和办公设备若干台;拆除东南侧的服务台,用来放置自助借还系统和自动查询机。书架二层不单独开放借还通道。 (二)工作规划 1. 半开放式工作。结合我馆工作实际特点,流通部工作为半开放式工作流程,即:在引进RFID设备的同时,进行工作人员手工借还。 首先,读者层次不同。根据我馆读者的年龄分布特点,老年人占据一定比例,所以,若让他们接受新的自助借还流程,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其次,我馆周末读者较多,单纯靠RFID 设备完成借阅,前期如果发生一些设备损坏或技术障碍,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等待和解决,大大影响了流通部的工作。 再次,扣罚滞纳金。即便新型读者卡带充值服务,也不排除部分读者不运用该功能。若在未充值的情况下欠费,有人工借还处理工作相对比较便捷。 根据上述分析后,最终达成借还工作实行鼓励读者使用借还设备,以手工借还为辅助工作的方案。 2. 实现连续出版物借阅。本馆已经实现了期刊进行借阅服务,成为本馆的一项特色服务。所以,建议引进 RFID 设备后,依旧保留该特色服务。 由于加工标签成本较高,且连续出版物的流通借阅性没有图书保存时间长。根据这个问题,建议:一是延长期刊的借阅性。即保留两年的期刊借阅量。二是标签反复使用,不黏贴在纸质文献上,加入塑料袋,或者胶条的粘性物质固定在文献上,保证反复利用。 (三)读者卡的更换 读者卡作为读者借阅图书的媒介物,需要具有两种职能:一是能够在本馆借阅时实现自助服务;二是能够达到全区其他区县图书馆身份认证和通借通还的目的。读者卡实现磁条和芯片相互兼容认证,达到一卡多用的效果。
三、利弊分析 (一)技术优点 1.读取便捷。RFID 以非接触式读取信息,与现在使用的条形码读取相比较,操作简便,它只要在探测范围内,可以以任何方向、角度读取数据。 2.定位图书。利用手持点检仪,通过电波信号与RF1D芯片交换信息,可以同时读取多本书籍信息。这就不需要从书架上取下书,就能找到书籍的位置,提高典藏效率。 3.数据保持力强。RFID 采用了非接触式的读取方式,电子标签的寿命比条形码长得多。每个电子标签最少能被读取十万次以上。 (二)缺点 1.信号不稳定。在借阅过程中,如果电子标签遇到金属物质,就会使RFID丧失信号。在采购图书中也有要求,例如不能采购锡箔纸,带有铜版纸的书籍。此外,两个RFID芯片位置相同的书放在一起,两个芯片的信号会相互干扰,不能有效识别所有图书,遇见上述情况时仍旧要依靠工作人员手工办理借还手续。 2. RFID 标签信号容易失效。首先,标签抗水性较差,书一旦打湿后,RFID的信号就失效了。此外,标签不能褶皱。由于标签内部由芯片构成,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将标签进行折叠。从中发现,大部分读者书籍的标签都不同程度有折叠现象,待重新换新标签后,该问题得到了解决。所以,由于RFID标签本身容易污损,以及标签使用寿命较短,也是使用 RFID系统最大的问题。 总之,虽然 RFID 存在着多种弊端,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图书馆的转型和服务方式会注入更多的活力,亦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和转变。(转自物联网论坛-3788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