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沥青瓦屋图片
目采购玻纤屋面瓦时不要走进“进口”盲区别墅和园林式住宅建筑对屋面建筑具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建筑商在瓦片采购时有个认知误区,就是进口的才是最好的,建筑必须采用国外进口的屋面瓦。
很多建筑商盲目相信销售商的“进口品牌”营销。一些进口品牌的产品并不是真的“进口”产品,这些进口品牌是在中国建设的厂房,就地取材生产产品。
屋顶沥青瓦屋图片—建材!
适用于复杂型屋顶,应用在30°左右屋顶质感效果会更佳。特点:N1经组合后为一至二层重叠,防水搭接为4.3厘米,适用于20°以上的圆球形、锥形、扇形及不规则坡屋顶使用;C2、B2经组合后三层重叠,防水搭接为11.5厘米,每平方11片,三行钉固定,具有独特的防水性、抗风性、及良好的耐久性,可在10°以上的坡屋面上使用,外形美观别致。
屋顶沥青瓦屋图片—选择“”沥青瓦的客户都这样安装
十年前那场危机化工行业经历了什么
对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来说,10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让我们先后经历了市场疲软、产能过剩、国外产品倾销等困难,同时也让我们有了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反倾销等经历。经过那场危机,中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不但挺过来了,化解了危机带来的严重威胁,而且积累了在危机后创造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资本。这个过程蕴育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种经验和教训对10年后全行业应对当前的这场危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今天特别刊发业内专家对10年前那场危机的回顾文章,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借鉴,帮助大家找到化解眼前危机的良策和方略。 亚洲金融危机已过去了10年。曾遭受重创的各国和地区早已走出阴影并重新走上了较快发展之路。然而,正当人们逐渐将其淡忘之时,一场规模更大的金融危机又从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和金融大国——美国开始引发,迅速席卷全球,并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对世界特别是美、欧、日等国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使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有经历的人士敏感地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重温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过程,分析其对当时经济尤其是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影响,回顾借鉴当时石化行业的应对措施,对当前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很有益的。 危机对当时全球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爆发,到1999年7月初步结束,历时近两年,共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首先从泰国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使东南亚各国和地区金融市场发生了严重混乱,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跌;第二阶段:从1997年9月下旬起,开始向东北亚转移,使经济基础远远雄厚于东南亚各国的日本和韩国沦为重灾区,企业大量倒闭,韩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第三阶段:1998年初,东南亚再起波澜,各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汇市再次暴跌。个别国家如印尼甚至发展成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政府发生了更迭;第四阶段:1998年8月后,亚洲金融危机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的破坏性影响,俄罗斯、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的股市、汇市暴跌,甚至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衰退。美欧等西方国家的股市也出现暴跌;第五阶段:从1998年第4季度起,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开始企稳,各国经济衰退陆续到达谷底,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态势。1999上半年,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出现正增长,东南亚各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首先,对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等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引发了社会动荡,甚至造成政治危机。危机期间,泰国、韩国、印尼、日本相继发生了政府更迭。 其次,使世界经济受到拖累,增速全面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约2个百分点。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同样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冲击,使我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1998年1~6月份,中国内地出口额同比仅增7.6%,远低于上年同期26.2%的增长率。其中,中国对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30.2%、20.8%、41.9%、12.4%。同时,外资利用受到抑制,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1997年下半年,我国吸引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外资同比下降了30%~40%;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增长率也只有1%~2%。 1998年4月22日,天津化工厂将分厂处室多余的31部小客车进行拍卖。此举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乃至世界,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石化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石油需求增势明显放慢,油价跌至12年的最低点。1998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放慢,从上年的2.74%降至0.75%。同期,亚洲石油需求同比下降了2.5%,10年中首次出现负增长。由于石油需求增长大幅下滑,世界石油供应过剩,1998年国际油价节节下滑,当年12月布伦特原油创下了1986年以来的最低纪录:9.27美元/桶。 二、世界尤其是亚洲石化品需求减少,产量下降,市场低迷,价格走低。1998年全球石化品产量增长率由上年的4.7%降至0.75%。情况较好的欧美也出现较大的下降,欧洲由上年的4.7%降至2%;美国由4.4%降至2.3%。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产品内需大大减少。日本下降了5%~10%,马来西亚下降了10%~20%,泰国下降15%~25%,韩国下降20%~30%,印尼的降幅则高达50%以上。相当一部分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先后降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最低点。 三、石油和化工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设备投资减少、装置开工率降低。在日本,1998年11家乙烯生产商石化业务部门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16.5%,净利润下降了6.4%;乙烯装置能力相对内需过剩近30%。同时,日本化工企业1998年的设备投资比上年减少了6.5%;海外投资额比上年下降了9.5%。金融危机对石油生产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油价使石油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如1998年欧佩克11个成员国的石油收入同比减少了36%,为1989年以来最低。金融危机还影响了全球炼化企业的开工率。1998年前三季度日本炼厂开工率同比下降了0.7%,韩国下降了4.9%,亚洲炼厂总体开工率同比下降了0.9%。四、各国化工产品向其他国家出口大幅增长。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韩国)的货币贬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加上内需萎缩,急需增加出口换汇清偿外债,这些国家的化工产品出口大增。韩国1998年上半年15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中有14种出口增幅都在40%以上;泰国1998年聚烯烃的出口率从上年的31%提高到50%。此外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同样加大了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力度。亚洲石油和化工出口产品先是涌向我国,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形成了较大冲击。在我国先后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打击,减少或停止进口后,又转向欧美市场,使欧美地区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口大增,出口减少。五、亚洲一大批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及建设计划被取消、推迟或搁置,欧美大公司调整其亚洲投资发展战略。危机期间,亚洲不少石油和化工建设项目被迫取消、推迟或搁置。据统计,亚洲停缓建的乙烯能力至少有660万吨/年;停缓建的其他石化品300万吨/年以上等。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韩国、泰国、日本和印尼。六、全球石油和化工行业兼并、联合、重组掀起热潮。1998年8月,BP公司斥巨资兼并了美国阿莫科公司,跻身世界石油三强;法国道达尔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司于当年11月合并成为世界第六、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于当年12月斥巨资收购美孚公司股票,合并成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在亚洲,继1997年日本三井石化和三井东压化学合并成立三井化学之后,1998年10月日本石油公司与三菱石油公司合并成立日本最大的石油公司。韩国炼化企业以现代和三星的改组合并为代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也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石油需求出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成品油价下跌,炼厂开工率下降。二是石油和化工产品市场低迷,多数石油和化工产品价格降至10多年的最低点。据统计,在1997年8月到1998年7月的一年中,国内低密度聚乙烯市场价格下降了33%,聚丙烯下降了33.3%,聚苯乙烯下跌了24.7%,聚氯乙烯下跌32.1%。国内多数合纤产品及合纤原料价格降至十几年来的最低点;三是进口冲击,出口受阻,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举步维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和化工厂商在金融危机期间,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大量抛售产品,甚至采取倾销手段,对我国石油和化工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1997年8~12月,我国成品油及三大合成材料的进口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月平均进口量比金融危机前增长了26%~28%,成品油与合成纤维增长了8%~9%。在进口冲击的同时,我国原油、成品油及石化品的出口受阻。1998年我国原油出口量同比减少21.3%,轻柴油出口同比下降56.9%,丁苯橡胶出口同比减少87.5%;四是经济效益下降,1998年上半年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和化工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成品油和化工化纤产品猖獗,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向我国倾销石油和化工产品,对国内市场造成了极大冲击,加上国内企业机制不够健全,生产经营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缺乏竞争力,1998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石油石化企业出现了生产报喜、销售报忧、财务报危、效益下降的局面。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线上扬,给刚刚到来的2009年带来了第一缕希望。当时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应对措施为减缓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及时出台有利于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克服困难稳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98年下半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原油加工总量,打击成品油,暂停汽柴油进口,加强对化纤产品来进料加工的监管,建立原油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赋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原油成品油进口自主权,并负责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等。同时,1997~1998年国家还继续实行柴油消费税每吨返30元的政策;1997年财政部发文明确:三大乙烯企业(大庆、齐鲁、扬子)继续执行定额退税还贷政策,并核定了当年的退税额。——积极进行行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1998年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兼并,并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总公司的基础上互换了部分油田和炼化企业等,重新组建成立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两大集团均实现了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并有效实现了政企分开,改善了业务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总体优化和总体效益最大化。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内石油和化工企业加强了生产经营管理,及时召开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会,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与部署。各石油和化工企业都在总体优化和总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安排,使资源配置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同时,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坚决服从国家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原油加工总量,有计划地进行减产保价。如中石化1998年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了3.4%,其中下半年同比下降了8%。——加强财务监管,建立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经营风险,国内各公司着重加强了财务监管。一是集中部分折旧和税后利润,强化资金管理与调控能力。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来源,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企业债务结构。三是着力解决内部企业之间货款拖欠问题。四是实行了财务旬报、快报制度,建立了重点企业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费用。为确保扭亏增盈效益目标的实现,各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各项成本,特别是严格控制管理费和修理费。如1998年中石化要求各下属企业,原油生产成本平均降低31元,炼油单位加工费用平均降低10元,管理费用降低10%。经过努力,各企业的成本费用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当年目标。——加强市场营销,调整市场结构,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对生产过剩的严重局面,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加强了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并积极推进外部联合,加强内部统一行动。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两大公司加强了合作与协调,联合成立东北成品油进关下海等4个协调小组,共同搞好成品油资源平衡,联手推动成品油价格逐步到位,初步建立起了统一有序的市场秩序;二是搞好产销衔接,实现产销联合,使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进入终端销售;三是两大公司各下属企业均按照总公司的安排和部署统一行动运作;四是统筹安排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继续巩固、完善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做好来进料加工复出口,还做好石油产品,如石油焦、石蜡及化工产品的出口。——狠抓产品结构和技术开发结构调整,优化产品品种和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石油和化工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炼油方面,努力提高收率,降低消耗,加快油品升级换代,提高润滑油品比例,创名牌占领国内市场。化工方面,积极按照市场需求开发新品种、新牌号,特别是增加三大合成材料的品种牌号,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对比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不难看出,由于发生的时代和发源地国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巨大差异,当前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更广、更深、更为严重。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刚开始不久,从亚洲金融危机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场危机还将持续一年多至两年时间,最困难的时间可能会在2009年出现。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我们要好好借鉴亚洲金融危机中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来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