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世界上公认的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台DCS-8;
197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研制出欧洲台PLC,型号为SIMATIC S4;
1974年,中国研制出台PLC,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

目前市面上之PLC控制器种类繁多,依照制造厂商及适用场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是每种厂牌可依机组复杂度分为大、中、小型;而一般工厂及学校通常使用小型PLC, 其中以日系F系列及我国A系列PLC较受国人爱用. 而本CAI将以三菱FX2 PLC控制器 为主加以介绍,望使用者能对PLC有更深的瞭解, 在使用PLC时能更得心应手. 可程式控制器内部基本结构可用下图来表示, 其内部处单元包括CPU、输入模组、输出模组三大部门, PLC控制器的CPU 会经由输入模组取得输入元件所产生的讯号, 再从记忆体中逐一取出原先以程式书写器中输入的控制指令, 经由运算部门逻辑演算後,再将结果通过输出模组加以驱动外在的输出元件.

合理的结构型式
PLC主要有整体式和模块式两种结构型式。
整体式PLC的每一个I/O点的平均价格比模块式的便宜,且体积相对较小,一般用于系统工艺过程较为固定的小型控制系统中;而模块式PLC的功能扩展灵活方便,在I/O点数、输入点数与输出点数的比例、I/O模块的种类等方面选择余地大,且维修方便,一般于较复杂的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