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13号凌晨2时多,贵阳省5号楼着火。这场大火之后除了传媒的报道之外,火讯在群众中早已不胫而走。大院起火,其影响非同一般。另外,明摆着的现实更让人无法回避,十几个部门一夜之间如同做了一场恶梦一般,失去了办公场所,其职能如何履行?大院或许是出于无奈,破例允许一些单位将“广告”贴进了大院的办公墙上。火灾也的确给一些商家带来了商机,某培训中心立即将告示贴到4号楼的墙上:原5号楼的单位和公司,欢迎你们到本培训中心来办公。该培训中心隶属于的某个部门,贴此告示一方面是捕捉商机,另一方面也替分忧。也确有忧——首先是办公无法进行。257个办公室烧了161个,16个部门和单位共493人受灾,直接财产损失达900万元。更为糟糕的是,即培训中心给解决了办公场所,可办公的大印烧没了,人事厅连人事档案都烧了,药品连药品目录都全没了,如何有效地办公呢?
防盗门,防盗窗,防盗锁…由于5号楼的办公部门多,人员杂,各部门,处室均采取了很好的措施。为了自身的防盗所需,有的部门甚疏散通道上设置了铁门,有的部门还在上下楼层之间采取了封闭措施。铁门挡道,铁索把门,虽然满足了防盗的需要,但堵住了疏散的通道,挡住了灭火的途径,堵死了生路。火灾发生之初第一目击者鲁雄在六楼睡觉时被烟雾呛醒,于是立即起床逐层寻查,走到一楼时发现是侨办的复印室在往外冒烟。此时省府大院警卫中队士官张玉波闻讯赶来。他们先后使用了6具灭火器进行初期火灾的饿扑救,但因防盗门隔挡,扑救均未成功。可叹防盗窗,防盗门防住了人却防不住火,档案,资料,现金,公家的财产,个人的物品,均付之一炬。
档案工作是修心活。
从形式上讲,档案工作无论具体到哪一点上--从业务指导到行政执法、从档案整理到档案保管、从档案服务到档案数字化,都必须做到耐心、细致,平静、稳重,急不得、躁不得,粗不得、虚不得,不认真不行、拿不准不行,没条理不行、心不静不行;从内容上讲,档案工作不管是“对历史负责”的,亦或是“为现实服务”的,“为党管档”也好,“为国守史”也罢,档案工作者接触的都是过去的历史,了解的都是曾经的事实,“正面的”可以领略经验,“反面的”可以吸取教训,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档案人一直处在“知兴替”、“明得失”的氛围中,于是,不知不觉中修身,潜移默化中养性。久之,便形成了档案人谨慎、负责、律己、守法的优秀品格。当然,档案人保守、自闭、小气、拘泥,这也是事实。
档案工作是专业活。从学科理论角度观照,“档案”是大学里开设的一个专业,有本科生、研究生,并形成了“档案学”的学科体系,有不少学者、专家在钻研它、考究它、论证它,围绕“档案”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者,多了去了。从实际工作角度审视,档案工作不仅有专门的法律--档案法保护,晓谕大家人人都有履行与监督法律的义务和责任。而且档案工作,譬如档案的整理、保护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很强的技术性,档案工作还专门设有初、中、高级职称,不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操练根本无法做好这项工作,隔行如隔山,否则就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所以,决非谁想干就能干得了,别以为档案人都是吃干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