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读写速度
在这个测试中,以完全随机的方式对一个完全随机排列的8GB分区写入4KB的文件,以此来模拟一个系统盘的使用情况(这样的测试比普通用户的使用环境更极端)。我启动了三个并发的操作,持续三分钟,纪录平均速度作为最终成绩。
就像我们在以前的测试中看到的那样,磁盘操作最慢的就是随机小文件的读写,不过SSD的表现都很好。
INTEL的X25-M G1的随机写入速度从新盘的40.8MB/s下降到使用后的26.3MB/s。不幸的是,G1也得不到TRIM的支持,所以在整个寿命期都面临着性能下降的问题。让我们再来看看G2,从新盘的36.1MB/s下降到使用后的35.8MB/s——几乎没有性能损失。事实上,G2的表现如此优秀,甚至超过了昂贵的X25-E。就算寿命达不到X25-E的程度,而且SLC颗粒在更艰苦的随机写入测试中表现更好,不过G2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内置缓存的影响。X25-M G1拥有16MB 166MHz的内置缓存,G2是32MB 133MHz。请记住,INTEL并没有在缓存中保存任何用户数据,其中保存的只是地址映射、区块整理和跟踪写入到驱动器上的数据。更多的缓存意味着控制器现在可以追踪更多的数据,这意味着即便是台式机上最重的随机读写工作量都不会造成它的性能下降。何况,INTEL日后还会加入对TRIM的支持。
G2是好样的。
Indilinx驱动器的表现就较差了,它们的性能出现下降,由大约13MB/s下降至7MB/s。不过这个速度仍然是VelociRaptor的五倍,所以不用太担心。但很显然,Indilinx 文明用语C驱动器的速度比不过INTEL。就我所听到和看到的测试数据来说,INTEL的表现会变得更好。这就是X25-M更贵的理由。
来看看机械硬盘的成绩吧,0.7MB/s和0.3MB/s,真的很可怕!这就是为什么你的系统在启动时缓慢的原因了,有成吨的数据在同时进行随机的读写,可你的硬盘只用0.5MB/s的速度处理它们,最不济的三星也大幅领先最快的机械硬盘。
所有的Indilinx驱动器速度介于30~40MB/s之间,没什么不妥。INTEL驱动器超过它们达到60MB/s的随机读取速度,这是一个明显的改善。对于每次只启动一个程序来说,Indilinx和INTEL之间没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只会在大量多任务并行处理时才会体现出来。
PCMark Vantage:新盘性能
接下来是PCMark Vantage测试套件,这是最接近现实世界的测试程序,它运行像程序启动、文件搜索、网页浏览、内容检索、视频回放、图片编辑以及其它与日常应用完全类似的测试任务。如果你想了解PCMark Vantage的工作原理,你可以找到它的白皮书看看,它并不完美,不过足以成为全面反映存储系统性能的测试套件。这里的对任何性能的影响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反映。
PCMark Vantage总分包含有CPU和GPU的得分,不仅仅是存储系统的得分。所有的SSD表现都很好,最慢的SSD也比西数VelociRaptor快了36%,我要说这个分数并没有反映出现实世界中的差距。
Memories suite包括导入图片到Windows图库并编辑它们的测试,很容易看出存储系统的性能差异。
所有的SSD得分都很相近,最快的是INTEL X25-E。有三款Indilinx驱动器的得分都超过了G2,不过差距都很小。你很难说此项测试中,Indilinx 文明用语C或X25-M哪个更好。
视频测试主要是测试CPU的转码能力,不过其中有一项Windows Media Center测试涉及到存储系统的性能。
得分情况大致相同。OCZ Vertex EX第一次冲到了第二名,排在首位的仍然是X25-E。
游戏测试非常适合SSD,因为游戏载入时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加载纹理数据和各种Level数据。SSD在这里主宰一切,不过得分取决于不同的游戏,因此最后成绩仅供参考。
游戏测试数据显示,X25-M G2比X25-E还要领先,甚至三星的得分也很漂亮。
Music suite测试是多任务的情景:测试中模拟使用IE7浏览网页,转换音频文件,并添加音乐文件到Windows媒体播放器(密集的磁盘操作测试)。
此项测试中INTEL一马当先,G1的速度比G2更快,随后是Indilinx驱动器,然后是三星驱动器和机械硬盘。
Communications suite由两个测试组成,两者都涉及轻量多任务处理。第一个测试模拟数据加密/解密,同时运行Windows Mail程序;第二个测试模拟IE7网上冲浪(包括打开/关闭标签页),数据加密和运行Windows Defender。
这个测试一共有四个任务在同时进行:内容检索、邮件搜索、多页面浏览、载入程序。这项测试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你可以尝试着在机械硬盘上手动运行这些程序,你会发现面对的是长时间的等待。
此项测试中INTEL的产品占据了显著的领先位置,G1、G2和X25-E处于相同的性能水平。随后是三星和Indilinx阵营,不管怎么说,INTEL都比Indilinx要快。
最后,是HDD Suite测试,这个测试中可以看到最大的区别。
HDD Suite得分并不让我们感到意外,INTEL X25-E仍然高居榜首,随后是G2和G1。不过,G2只领先G1大约5.6%。请记住,我们这里测试的是新盘的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TRIM的支持不同,G2会保留这样的性能成绩,而G1会差得更远。
尽管在小文件随机写入性能上较差,三星驱动器在这里的得分很不错。
所有的SSD都取得了相比机械硬盘难以置信的成绩。
PCMark Vantage:使用后的性能
在前面的测试结束后,我对这些SSD的剩余空间持续写入了一个大文件,随后将这个文件删除,重启电脑并再次运行PCMark Vantage,以此来模拟日常使用中最坏情况下的SSD使用后性能。
最大的不同来自于三星,它从第五位掉到了第九位。所有的驱动器都变慢了,不过Indilinx驱动器的表现却不明显。 当涉及到写入速度时,基于SLC颗粒的产品开始崭露头角,我们看到X25-E和Vertex EX上升到第一和第二的位置,随后是G2和G1,然后是紧随其后的Indilinx驱动器。
机械硬盘的性能不会出现下降的问题,除非全盘塞满。
我们再次看到基于SLC颗粒的SSD高居前列,随后是Indilinx,然后才是INTEL,三星敬陪末座,机械硬盘仍然垫底。
在最快的和最慢的之间只有10%的性能差距,这显示此项测试受限于CPU的转码能力。和三星一样表现差的还有INTEL,这说明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连续写入速度的限制。无论怎么说,Indilinx驱动器在这里表现更好一些。
INTEL全线领先,甚至超过了Indilinx+SLC的组合。三星紧随其后,Indilinx+文明用语C的组合落在后面。INTEL的“梦之队”。
尽管有所改善,G2仍然落后于较低延迟的SLC颗粒,随后是Indilinx和G1,三星大幅落后。机械硬盘全线沦陷。
在多任务测试中,我们再次看到INTEL脱颖而出。三星的表现好于预期,Indilinx全面紧随。
最后的得分呈线性分布,X25-E仍然遥遥领先,OCZ的SLC产品之后,是INTEL的G2和G1,然后是大量的Indilinx驱动器。最慢的SSD?仍然是基于三星控制器的OCZ Summit。
单个应用程序性能
PCMark Vantage非常棒的向我们展示了这些SSD产品的综合实力。不过我还想使用几个应用程序来测试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表现,无论是优势还是弱点。
首先出场的是Retouch Artists提出的Photoshop CS4基准测试,我稍稍做了点修改。通常情况下,我会将Photoshop中的历史记录数改为1,这会大大降低磁盘系统的影响,而会对CPU/内存系统产生比较大的依赖。由于现在是测试SSD,所以我把这个数值调整到默认值20,这会使磁盘系统的性能对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我并没有测试所有的SSD产品,实际上我测试的是不同控制器的产品。结果很明显,Indilinx实际上是最快的文明用语C驱动器。三星的驱动器也比INTEL的要快,为什么?是因为持续写入速度,即便是西数的VelociRaptor持续写入速度也比X25-M要快。因此,尽管持续写入速度不是评估SSD最重要的指标,但在现实世界中,SSD很容易出现这个方面的问题。
INTEL的表现在这里是尴尬的。持续写入速度是INTEL公司需要在未来予以重视的指标,尽管INTEL的产品较高的随机读写速度可以挽回一点颜面,但是这会是他最致命的弱点。
很多人都在向我询问SSD在编译器中的表现,我就下载了Pidgin(一种流行的IM程序)源代码,并按开发人员的说明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编译。
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差异。我决定同时运行两个编译线程。
仍然没有什么差异。看起来编译更依赖CPU而不是磁盘系统,或者它的磁盘I/O请求还没有随机到可以让SSD产生差异的程度。我会再进行其它编译器的测试,这次的测试中途流产
功率消耗
固态硬盘的最大功耗来自于对大文件的持续写入操作,功耗的大部分来自于NAND闪存颗粒的写入,大文件的持续写入才能确保所有的闪存颗粒都在满载运行。因此,我的功耗测试数据来自于使用Iometer 2MB持续写入测试中+5V线路的功率消耗,以及闲置状态下的功率消耗。
首先,闲置数据:
闲置功率消耗
三星和Indilinx最省电,而INTEL超过了SSD产品的平均水平,看来INTEL需要功率管理系统来降低SSD产品的功耗。不过所有的SSD产品都比3.5"机械硬盘更省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SD和机械硬盘在性能上的巨大差异,对它们进行相同操作的话,SSD会闲置更多的时间,省的电会更多一些。
满载功率消耗
负载测试中,除了Indilinx SLC的功率低于2W,其它SSD产品的功率介于2.5~3.5W。在持续写入测试中,X25-M G2比OCZ Vertex Turbo功耗更小,不过在随机写入测试中,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正如我提到过的,相比传统的机械硬盘,这些SSD具有高得多的能源效率。希捷Momentus 5400.6尽管拥有相近的功耗,不过性能相差了至少16倍。换句话说,SSD产品比最具能源效率的机械硬盘还要省电,提供更佳的每瓦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