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有关方面尽快做出规划,既要有中长期规划,又要在“十三五”开局起步。针对丰富多样的生物原料,合理分配布局生物发电、代煤、造气、生油以及用于饲料、肥料等用途,做到分类使用、物尽其用、能用尽用。二是针对不同的途径和技术路线,希望国家分层次组织科技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家科技开发基金予以支持。已成熟的技术工业化、商业化要组织制定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三是无论哪种生产方式和利用途径,看起来都有经济可行性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应有财税政策支持,使这些新产业在成长期能生存发展。四是发展生物质能,原料何处来是个难题。现有秸秆、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因其比重小、体积大、热值小、种类多、分布散有一系列难题,除企业自身努力外,尚需在政策上尤其是地方予以支持。如果发展种植业,则带来土地、水源等问题,更需统一安排。五是生物质能源的产品形态是气和油,一开始数量不多,有的还可能与现有燃料混兑,有的进入现有的储运系统、销售系统。因此要组织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民企与国企的“混合”,主要靠市场配置,也要适当组织。 5.1缩分用设备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3.13灰成分分析ash analysis 挥发分测定的重复性限和再现性临界差如表1规定。 4.3.5 生物质颗粒燃料接收(4)燃料热值高,水份低,燃烧效果好; 生物质发酵制沼气在我国农村已发展多年,有一定普及面,但工业沼气尚没有形成规模产业。中国石油大学调研结论显示,工业沼气产业是成熟、可行的。若要在我国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建议,包括财政补贴、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示范工程、制定并实施规划等。生物质制液体燃料,在国内工业化、商业化同样需要支持。曾在2007年投产的广西中粮20万吨木薯淀粉制燃料乙醇项目遇到的问题,应汲取教训,尽早把政策路径打通。 7.3接上质量已恒定并称量过的吸收系统,以120mL/min的流量通入氧气,打开橡皮塞,取出铜丝卷,迅速将燃烧舟放入燃烧管中,使其前端刚好在第一节炉炉口,再放入铜丝卷,塞上橡皮塞,保持氧气流量为120mL/min。5min后向净化系统移动第一节炉的炉体,使燃烧舟的一半进人炉口;5min后,移动第一节炉的炉体,使燃烧舟末端进入炉口;再5min后,使燃烧舟位于第一节炉的炉体中央。保温18min后,把第一节炉移回原位。2min后,取下吸收系统,将磨口塞关闭,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称量(除氮管不必称量)。第二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质量变化小于0.0005g,计算时可忽略。―第8部分:机械耐久性。 NY/T 1881.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取出增祸并放置在耐热板上冷却至室温,保存在干燥器中,然后称量冷却的柑涡及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质量,精确到0.1mg。 吸收系统的末端应连接一个装有硫酸的气泡计。在吸收系统与气泡计之间宜连接一个空U形管(防止硫酸倒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