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铜佛像是造像艺术之一。明代由于寺院的广建和民间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给宗教领袖的需要,使得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色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精工细作,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仍是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宝爱
明代铜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铜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以上是河北恒昌泰铜雕有限公司为大家提供的明清铜佛像的鉴别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鎏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鎏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