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宰操作工艺上看:机械化屠宰企业采取了最先进的屠宰工艺。在生猪待宰上,机械屠宰企业宰前停食饮水静养,以减少胃内容物,冲淡血液浓度,保证放血良好,促进肝糖元分解,生成葡萄糖和乳酸分布全身,有利于肉的后熟,改善肉的品质。同时,临宰前实行淋浴,洗去猪体表上的污垢,增强导电性能,加快血液循环,便于放血,促使生猪情绪稳定,减少应激反应;在致昏上,采取电麻致昏法,特别是一些现代化机械屠宰企业已经采用最先进的二氧化碳麻醉法,使生猪无危险感,不受惊,减少了体内糖元的分解,保证了肉品的新鲜度;在剌杀放血上,多采用最先进的空心刀剌杀的放血技术,沥血时间长,放血全,肉品耐储存;在浸烫脱毛上,我国部分机械化屠宰企业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吊挂隧道式蒸汽烫洗法,避免了猪体间的交叉污染,改善了猪胴体和车间的卫生状况。
我国屠宰加工设备现状
我国的生猪屠宰设备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前苏联引进生猪屠宰设备逐渐发展起来的。上世纪60-70年代,在原商业部的领导下,武汉、天津、兖州、成都、长沙、阜阳等肉联厂积极开展技术革新,研制了许多生猪屠宰加工设备,如烫猪机、螺旋式刮毛机、桥式电锯、猪剥皮机、头蹄刮毛机和一些副产品清洗整理设备。当时,我国生猪屠宰加工设备和工艺已接近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40年过去了,由于行业主管部门多次变动,各地肉联厂又遭受到1985年生猪放开经营的严重冲击,导致了整个行业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期间尽管研制和使用了全自动浸烫刮毛装置,但是未能摆脱猪胴体的二次污染问题。
2009年,为贯彻科技部等六部委《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精神,由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牵头,组织全国科技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了“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力求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 创新机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技术,解决行业技术瓶颈。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长效机制的创新体系,推进食品机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这就要求加强屠宰机械行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的联合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协调机制,形成行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