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
优点:相对于地面金属盖板型MSDG型,安装工序少。可基座和盖板一起安装完成,工序相对简单,变形缝盖板表面和两测装饰层处于同一水平。中心盖板下沉在基座的凹下部分。盖板两侧不倒脚,面板的材料和尺寸相对灵活。适用的缝宽也相对比较灵活
美硕MSDGP型有平面型和转角型
MSDGP:产品说明:
适用缝宽:平面型(75mm-500mm) 转角型(50mm-175mm)
平面型:铝合金型材版面规格(宽*厚)75mm*3mm 150mm*4mm 200mm*4mm 250mm*4.5mm 300mm*5mm 300mm*6.3mm
转角型:
150mm *4mm 200mm*4mm
面板除了选择铝型材外还可以选择纯铝板,不锈钢板
铝合金基座规格:(高度*壁厚)20mm*3mm
平面型总伸缩位于量:93-120
转角型总伸缩位于量:60
可承受荷载20-5(KN)
地面金属沉重型MSDGC型分为高基座和地基两款。
优点:可根据承重的负载不同,设计多种宽度的厚度材料,材质可以是铝合金板,不锈钢板,镀锌钢板或者是普通钢板,安装后盖板和装饰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MSDC型有4款。一款为高基座和低基座。高基座分为平面和转角,低基座同样分为平面和转角。
适用缝宽:两款平面都适用于50mm-350mm的缝宽。高基座转角适用缝宽50mm-350mm
地基基座转角适用缝宽:75mm-350mm
面板规格要求可根据时间安装缝宽做出相应的宽度和厚度,实际厚度可根据要求承重的要求配置不同厚度的面板:
基座厚度:
在选择方面:如果装饰层完成面不是很高时,建议选择低基座。反正同理。在称重要求方面。称重性能要求比较高时,建议采用低基座,因为基座是整块板安全接触于地面,受理面积大。相应的承受里越大。如果在装饰层比较高,沉重方面只是普通的称重。建议选择高基座。
地面卡索型,MSDK型,安装方便,安装工序少,可一次性安装成型
地面卡锁产品材料配置说明:
适用缝宽(平面)75mm-200mm (转角)适用缝宽75mm-200mm
配板规格:
平面型:150mm*4mm ,200mm*4mm 250mm*4.5mm300mm*5mm 300mm*6.3
处以上铝型材外。可选择多种纯铝板。或者不锈钢板,但建议不选用其他材质的面板。铝合金面板最为适合。
转角型:150mm*4mm ,200mm*4mm 250mm*4.5mm300mm*5mm 300mm*6.3
除以上铝型材外。可选择多种纯铝板。或者不锈钢板,但建议不选用其他材质的面板。铝合金面板最为适合。
伸缩位移量:
平面型的总伸缩位移量为54
转角型的总伸缩位移量为108
在承受荷载能力方面。两者都为0-25(KN)
地面双列嵌平行MSDSJH型。
优点:适用的重缝宽,缝宽的增加,成本的变化不太明显,性价比较高。安装成型后,变型缝部位只显示出两边的教条。整体上和两侧的装饰效果存较为协调。两位。此款变形缝可以当抗震规型变形缝适用。
产品说明:
平面型;适用缝宽为100mm-300mm
转角型:适用缝宽为100mm
总伸缩位移量:
平面行:25
转角型:13
地面双列嵌平型(低基座)
优点:安装成型后。整体上和两侧的装饰层较为协调,配置中心铝合金盖板。在胶条平整的情况下。看上去较为美观。
产品说明
平面型:适用缝宽100mm-300mm
转角型:适用缝宽100mm-300mm
总伸缩位移量:
平面行:25
转角型:13
地面抗震型变形缝有MSDSZJ
优点:安装成型后,变形缝部位只显示出两条小小的胶条。整体上和两侧的装饰层协调。平整。缝宽的变化,调整灵活适合多种缝宽,若配置标准。既有减震抗震的工能:
产品说明:
适用缝宽:75mm-500mm
配班厚度:1.5mm 2mm 3mm 5mm
基座厚度:1.65mm 2.7mm
伸缩位移量:50
墙面金属变形缝MSNDK
优点:若缝宽和基座平整度都满足要求,安装后,观感很好,极又品味,安装方便,性价比搞高
适用缝宽50mm-200mm
伸缩量:25-100
参照图集:04CJ01-1第16页第一个(QADR)
此款墙面变形缝面板和基座都采用铝合金型材。执行标准:
此款变形缝只适用于内强,因为一般情况下内墙,顶棚不需要配备止水带。
墙面金属卡锁型变形缝MSNSK型
优点:性价比高,相对于橡胶嵌平行,金属盖板型的耐久型更好,可以搭配给装饰层都比较协调,相对于金属盖板型来说。安装比较方便。如果缝宽内侧间距不想等。安装时可以向缝的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外侧)移动一点,使之等宽。另为对基座的平整度要求也没有盖板型高,安装速度叫盖板型提高了很多,工序作业上也较为灵活。
产品说明:
适用缝宽:
平面:75-500
转角:75-500
材质要求:建议基座和盖板都选用铝合金材料。
基座厚度:1.3mm 2mm
面板厚度:1.5mm 2mm
总伸缩为移动量。
平面80
转角:40
对应图集:04CJ01-1第16页第2和第3个(QAD), (LAD)
墙面橡胶嵌平行变形缝:
优点:在橡胶为老化的情况下伸缩性能良好。
适用缝宽50mm-200mm
美硕产品检验方法:
1、 实验方法
6.1胶料硬度实验按GB/T 6031-1998规定进行。
6.2胶料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的测定按GB/T528-1998的规定进行。
6.3、胶料脆性温度实验按GB/T1682-1994的规定进行。
6.4、胶料热空气老化实验按GB/T3512-2001的规定进行。
6.5、胶料耐臭氧化实验按GB/T7762-1987的规定进行。
6.6、尺寸偏差:应用刚直尺或者游标卡尺测量。
6.7、外观质量:用目测量方法逐个检查。
6.8、不锈钢板实验按GB/T3280-1992、GB/T4237-1992规定进行。
6.9、铝合金型材,铝板、铝合金板实验应按GB/T3880-1997、GB5237的规定进行。
6.10、成品力学性能实验
6.10.1、实验设备应能对整体组装后的变形缝装置进行力学性能及功能性实验。如果实验设备限制时,不能对整体变形缝装置进行试验,则可取1米实样进行试验。
6.10.2、在实验平台上,两边用定位螺栓或其它的有效方法将伸缩装置试样与基座连接,然使试样装置模拟拉伸、压缩、纵向变化,实测拉压过程中水平摩阻力、变位均匀性、实际伸缩量及垂直变形量和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10.3、有条件时,应对试样进行抗震实验。
6.10.4、所有型式变形缝装置应做零部件安装、更换方便性实验。
7、检验规则
7.1、出厂检验
7.1.1、产品出厂时,应逐件进行外观质量、外型尺寸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时应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7.1.2、不合格的产品可进行一次修补,修补后仍不合格则不允许出厂。
7.2、型式检验
7.2.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进行型试检验:
(1)新产品投产时
(2)胶料配方改变,工艺结构型式改变时:
(3)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
(4)重点工程或用量较大的工程
5)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用户提出要求时。
7.2.2、检验项目
7.2.2.1、胶料的硬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脆性温度每批胶聊检验,并应有进厂材质证明;胶料的臭氧老化,热空气老化实验每年检查一次。
7.2.2.3、成品力学及功能性检验:
投产鉴定时,应提供规定实验段全部实验项目详细完整实验报告。
定期检测,可仅作拉伸、压缩最大水平摩阻力,伸缩量实验。
8、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8.1、标志
产品应有明显的标志,其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厂名、厂地址、批号、检验员代号和产品标准号。
8.2.1、产品应该根据规格及货运重量规定,采用不同的包装。应牢固可靠。
8.2.2、箱内应附有产品合格证,技术文件。
8.3、 运输、储存
8.3.1、产品在运输中,应避免阳光直接暴晒,雨淋雨侵,防止变形,且不能与其它有害物质相接触。
美硕产品安装方法:
【变形缝安装注意事项】
4.1、槽口处理
1、根据所选用的建筑变形装置型号、规格,确定预留槽口宽度、深度。
2、清理预留槽施工基面,使之达到合适的宽度、深度,并确保其平整度、直线度,以放置建筑变形装置。
4.2、变形装置位置放样
1、以缝隙为中心,两侧对称按变形装置“ W ”值放样,可用墨斗弹线等方法定出固定铝合金框架的位置。
2、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膨胀螺栓的位置,间距符合安装图纸要求。
4.3、安装阻火带(选配)
按设计要求安装阻火带。
4.4、安装止水带
止水带采用厚度为1.5mm的EPDM防水材料,施工时应遵循如下步骤:
1、平整并清洁混凝土表面,混凝土表面不得有酥松现象并应较为干燥。
2、在缝隙两侧基层及止水带两边用专用基层胶粘剂按300g /m用量涂刷。待胶粘剂基本不粘手时,将止水带平整铺贴在混凝土基层上并用相应工具压实。
3、清洁止水带接口,使其表面无明显污物,然后按60g /m量在接缝两面涂上专用搭接胶。待胶充分干燥后,再涂二度,待胶干燥后至不粘手后,压平、压实。
4、在与止水带水平转接、阴角或阳角接头处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裁剪,但应遵循尽量减少接头的原则。接合方法同上。
4.5、铝合金基座框架安装
1、根据确定的膨胀螺栓位置,用电锤钻孔,安装膨胀螺栓。
2、将铝合金基座放入槽口,调整好设计标高,使纵坡、横坡与地面或墙面保持一致。
3、用膨胀螺栓将其固定。
4.6、滑杆安装(金属盖板型)
将滑杆按设计间距布放,并用胶带纸初步固定。
4.7、面板安装(金属盖板型、卡锁型)
盖上面板,用螺栓栓住。
橡胶嵌平型应装入橡胶条。装饰型嵌入大理石或其它材料。
4.8、个别接缝处应注入填缝胶并刮平。
4.9、屋顶缝应特别注意接缝处
美硕不锈钢变形缝面板的物理特性:
抗拉强度 σb (MPa)≥520
条件屈服强度 σ0.2 (MPa)≥205
伸长率 δ5 (%)≥40
断面收缩率 ψ (%)≥60
硬度:≤187HB;≤90HRB;≤200HV
密度(20℃,g/cm3):7.93
熔点(℃):1398~1454
比热容(0~100℃,KJ·kg-1K-1):0.50
热导率(W·m-1·K-1):(100℃)16.3,(500℃)21.5
线胀系数(10-6·K-1):(0~100℃)17.2,(0~500℃)18.4
电阻率(20℃,10-6Ω·m):0.73
纵向弹性模量(20℃,KN/mm2):193[1]
美硕铝合金基座物理特性:
抗拉强度σb (MPa):≥205
条件屈服强度σ0.2 (MPa):≥110
伸长率δ10 (%):≥14
注 :型材室温纵向力学性能
试样尺寸:所有厚度
均匀化温度:555-565℃保温时间:3小时,冷却速度≥200℃/
美硕屋面变形缝合金钢滑竿特性:
碳 C :0.56~0.64
硅 Si:1.50~2.00
锰 Mn:0.60~0.90
硫 S :≤0.035
磷 P :≤0.035
铬 Cr:≤0.35
镍 Ni:≤0.35
铜 Cu:≤0.25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 σb (MPa):≥1274(130)
屈服强度 σs (MPa):≥1176(120)
伸长率 δ10 (%):≥5
断面收缩率 ψ (%):≥25
硬度 :热轧,≤321HB;冷拉+热处理,≤321HB
2、墙体、楼地面、屋顶沉降缝构造:
墙体沉降缝常用镀锌铁皮、铝合金板和彩色薄钢板等盖缝
地面、楼板层、屋顶沉降缝的盖缝处理基本同伸缩缝构造。顶棚盖缝处理应充分考虑变形方向,以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后所产生的影响
阿维达变形缝分为: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三大类:
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通常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被用作将房屋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体型复杂对结构带来的危害。
2.沉降缝
沉降缝是将该不同部分的结构从顶到基础整个断开,使各部分自由沉降,以避免由于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应力对结构的危害。在下列情况下,宜考虑设置沉降缝:
⑴ 建筑主体结构高度悬殊,重量差别过大;
⑵ 地基不均匀;
⑶ 同一建筑结构不同的单元采用不同基础形式;
⑷ 上部结构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或结构体系的交接处。
3.伸缩缝
伸缩缝即温度缝,是在建筑物的平面尺寸较大时,为释放结构中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而产生的内力而设置的。
设置伸缩缝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在伸缩缝处设置双墙或双柱的构造,将上部结构断开,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
4.防震缝
为了避免震害,可采用设置防震缝的办法,将平面和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分成若干个比较规则、整齐和均匀的独立结构单元。在下列情况下,宜设防震缝:
⑴ 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时;
⑵ 房屋有较大错层时;
⑶ 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或荷载相关悬殊时;
⑷ 地基不均匀,各部分沉降相差过大时
当建筑物的平面长度过长,平面形式复杂曲折,或一幢建筑物的不同部分的高度或荷载有较大差别时,建筑构件会因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等原因产生变形,使建筑物产生裂缝,在结构设计时,需通过设置适当的变形缝来解决这些问题。变形缝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抗震缝)。除了变形缝,结构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结构缝,比如施工缝、拼接缝、控制缝(引导缝,如预埋隔离片等)和界面缝等。
在设缝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应充分考虑现代建筑体形庞大、形状复杂、混凝土收缩大等特点,合理布置结构缝,减少约束应力的过大积聚;
2.综合考虑各种结构缝的功能和受力特点,加以合并,最好“三缝合一”或“两缝合一”;
3.合理构造:采用全断开、半断开、部分断开和后断开等不同形式,使其能够承当作为结构缝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温度缝和防震缝在基础可以不断开,上部结构要断开,而沉降缝则基础和上部结构均需断开;
4.缝的构造应能够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5.应做好防水、防渗等措施,将缝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9.1 伸缩缝
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伸缩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38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表1.38
结 构 类 别 | 室内或土中 | 露 天 | |
排架结构 | 装配式 | 100 | 70 |
框架结构 | 装配式 | 75 | 50 |
现浇式 | 55 | 35 | |
剪力墙结构 | 装配式 | 65 | 40 |
现浇式 | 45 | 30 | |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 装配式 | 40 | 30 |
现浇式 | 30 | 20 |
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在对下列情况下,表1.38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
(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由于刚度大,温度收缩引起的柱顶水平位移可能导致柱中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
(2)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由温度变化所造成的约束应力较大;
(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因温度变化所造成的约束应力将更为严重;
(4)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因为这些结构整体性较强,温度收缩所引起的约束应力会更大;
(5) 材料收缩较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水泥用量多、流动性大的泵送混凝土及免振混凝土等情况)、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在对下列情况下,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表1.38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1)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混凝土后浇带的间距不大于30m,宽度800~1000mm,一般钢筋贯通不断,浇筑后浇带的时间通常在2个月以上。需要注意通过合理设置有效的后浇带,并有可靠经验时,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
(2)采用专门用于抵消温度、收缩应力的预加应力措施;
(3)采用能减少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如局部加强结构的薄弱环节、加强混凝土养护、采用预制构件或叠合结构、设置滑移层、采用膨胀剂补偿混凝土收缩、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建筑物顶部采用交叉式变形缝等。
(4)顶部设局部伸缩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现浇结构两端楼板中配置温度筋。配置直径较小(一般用φ8)、间距较密(150mm左右)的温度筋,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或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这是因为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这类间接作用引起的变形和位移对于超静定混凝土结构可能引起很大的约束应力,导致结构构件开裂,甚至使结构的受力形态发生变化。设计者不能简单地采取某些措施就草率地增大伸缩缝间距,而应通过有效的分析或计算慎重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结构内力和裂缝的影响,确定合理的伸缩缝间距。
2.素混凝土结构的伸缩缝
素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39的规定。
素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表1.39
序号 | 结构类别 | 室内或土中 | 露天 |
1 | 装配式结构 | 40 | 30 |
2 | 现浇结构(配有构造钢筋) | 30 | 20 |
3 | 现浇结构(未配构造钢筋) | 20 | 10 |
3.高层建筑结构的伸缩缝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40的规定。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表1.40
结构体系 | 施工方法 | 最大间距 |
框架结构 | 现浇 | 55 |
剪力墙结构 | 现浇 | 45 |
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4)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6)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4.砌体结构的伸缩缝
砌体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41的规定。
砌体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表1.41
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变形作用。
5.钢结构的伸缩缝
单层钢结构房屋和露天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即伸缩缝的间距),当不超过表1.42的数值时,一般情况可不考虑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即P-Δ效应)。
钢结构温度区段长度值(m) 表1.42
结构情况 | 纵向温度区段 (垂直屋架或构架跨度方向) | 横向温度区段 (沿屋架或构架跨度方向) | |
柱顶为刚接 | 柱顶为铰接 | ||
采暖房屋和非采暖地区的房屋 | 220 | 120 | 150 |
热车间和采暖地区的非采暖房屋 | 180 | 100 | 125 |
露天结构 | 120 | - | - |
注:1.厂房柱为其他材料时,应按相应规范的规定设置伸缩缝,围护结构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有关规范单独设置伸缩缝;
2.无桥式吊车房屋的柱间支撑和有桥式吊车房屋吊车梁或吊车精架以下的柱间支撑,宜对称布置于温度区段中部。当不对称布置时,上述柱间支撑的中点(两道柱间支撑时为两支撑距离的中点)至温度区段端部的距离不宜大于表中纵向温度区段长度的60%。
1.9.2 沉降缝
当同一建筑物中的各部分由于基础沉降而产生显著沉降差异,有可能使结构产生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为避免由此而造成结构的过大裂缝,可在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分开成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沉降缝应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全部断开。
1.沉降缝的设置原则
(1)“放”:将主楼和裙房用沉降缝分开,让各部分自由沉降,互不影响,避免出现由于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内力。采用这种方式,沉降缝两侧要设双梁、双柱或双墙,结构与建筑都不容易处理好,尤其是地下室的防水相当困难,容易发生渗漏。而且,如果沉降缝将箱形基础分为两部分,则基础受力也极为不利。
(2)“抗”:采用刚性很大的整体基础或支承桩,承托主楼与裙房的整体建筑,用基础本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
(3)“调”: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各部分沉降,减少其差异,降低由沉降差产生的内力。可采用以下三种调法:
1)调压力差:采取降低高层主楼部分基础地面的土压力,以减少沉降,增大裙房部分基础的土压力,以增加沉降,使两者的沉降基本调到一致或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部分,待主楼部分施工完毕,且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部分,以减少两者的沉降差,使两者的最终沉降达到一致,
3)调沉降差:通过计算确定主楼和裙房的最终沉降,在设计主楼和裙房标高时预留两者的沉降差,使最终沉降基本稳定后,两者最后标高基本一致。
2.设置沉降缝的建筑部位
对建于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在建筑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
(1)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之处;
(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之处;
(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之处;
(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之处。
3.沉降缝的宽度
沉降缝的宽度见表1.43。有抗震要求时,沉降缝的宽度还要考虑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沉降缝的宽度 表1.43
房屋层数 | 沉降缝的宽度(mm) |
2~3 | 50~80 |
4~5 | 80~120 |
≥6 | ≥120 |
注:在沉降处房屋连同基础一起断开。缝内一般不填塞材料,当必须填塞时,应防止缝内两侧因房屋内倾而相互挤压影响沉降效果。
4.主楼与裙房之间的设缝问题
当主楼与裙房的基础埋置深度相同或差别较小时,为保证主楼基础的埋置深度、整体稳定,加强主楼及裙房的侧向约束,在高低层之间可不设沉降缝,如图1.66(a)所示。如果主楼与裙房之间必须设缝,则主楼部分的基础埋深至少应大于裙房部分的基础埋深 2m,并在设缝处自室外地面以下均用粗砂填实以加强主楼及裙房的侧向约束,如图1.66(b)所示。
(a) (b)
图1.66 主楼与裙房之间的设缝问题
5.沉降缝的基础构造
(1)偏心式基础
当建筑物层数较低(不超过三层),荷载较小,地基承载力又相对较高时,可通过采用偏心基础设置沉降缝。
(2)跨越式基础
对于同时建造的新建建筑物,基础沉降缝最合理的设计方案为跨越式基础。该基础形式的基底反力分布比较均匀,受力概念清楚,并且相互独立,自由沉降。
当沉降缝两侧为框架结构柱下独立基础时,沉降缝的处理构造如图1.67所示。
当沉降缝一侧为框架结构柱下独立基础,另一侧为墙下条形基础时,沉降缝的处理构造如图1.68所示。
(a)
(b)
(c)
图1.67 沉降缝两侧柱下独立基础的处理构造
(a)平面图;(b)A-A剖面图;(c)B-B剖面图
(a)
(b)
(c)
图1.68 沉降缝一侧柱下独立基础一侧墙下条基时的处理构造
(a)平面图;(b)A-A剖面图;(c)B-B剖面图
(3)悬挑基础
在建筑物改造过程中或邻近建筑物的建设不同期时,需要将新建物贴建于旧建筑物旁,可采用悬挑基础(图1.69)。当原有建筑物基础埋深较深时,采用该形式基础较方便。悬挑基础的基底反力分布不均匀,受力较复杂,基础的悬挑长度不能过长。
图1.69 悬挑基础剖面图
1.9.3 防震缝
建筑结构防震缝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避免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过大的扭转、应力集中和局部严重破坏等。当结构设置了伸缩缝或沉降缝时,抗震设计时应兼做防震缝,做到“三缝合一”。
1.防震缝的设置原则
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结构不规则,不设防震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具体在下列情况下宜设防震缝:
(1)建筑平面长度和外伸长度尺寸(图2.10和表2.11)超出了规范的限值而又没有采取加强措施时;
(2)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取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体系时;
(3)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时;
(4)各部分有较大错层,而未采取有效加强措施时。
2.防震缝的宽度
为防止建筑物在地震中相碰,防震缝必须留有足够的宽度。防震缝的净宽度原则上应大于两侧结构允许的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之和。
(1)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防震缝的最小宽度为100mm,当高度超过15m时,各结构类型的防震缝宽度按表1.44确定。
房屋高度超过15m时防震缝宽度(mm) 表1.44
设防烈度 | 6 | 7 | 8 | 9 |
框架结构 | ||||
框架-剪力墙结构 | ||||
剪力墙结构 | ||||
砌体结构 | 70~100 |
(2)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3)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3.防震缝的要求
在抗震设计时,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明确:如分开,则彻底分开;如相连,则连接牢固。不宜采用似分不分,似连不连的结构方案。
防震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应综合考虑,伸缩缝和沉降缝应满足防震缝的要求。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防震缝两侧宜设置双墙或双柱,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4.抗撞墙
在地震作用时,由于结构开裂、局部损坏和进入弹塑性变形,其水平位移比弹性状态下增大很多。因此,伸缩缝和沉降缝的两侧很容易发生碰撞。8、9度设防的框架结构,当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结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小于一个柱距(图1.70)。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