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矗立在文化艺术兴起的最前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广告与文化艺术的紧密相随。穆夏的剧院广告为新艺术竖立起典范,成为新艺术的代言人,安迪·沃霍尔的广告是风靡全球的波普运动的最杰出作品。
广告始终站在媒介技术变革的最前沿。从现代广告诞生那一刻起,广告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直至当下的蓬勃的移动互联网。每一种媒介形态的变化,广告都是最先感知,最先应用,最先产业化的排头兵。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很有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深远的一次革命。新媒体绝不仅仅是“数字化”、“富媒体”、“移动互联”等等技术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思维与心理层面的概念,与技术没有必然关系。当我们依然用技术的框架,去解决更高维度的问题,这本身即是一种错误。
核心问题之二:广告的逻辑
看一组最新的数据。
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广告市场整体乏善可陈。CTR媒介智讯的最新研究显示,2016年一季度广告市场同比增长2.1%。其中,传统媒体同比下降3.8%。不过从细分类别看,还是有不少亮点,例如商务楼宇视频和影院视频分别增长34%和92%,远高于互联网广告28.4%的平均增幅。
数据的罗列不是重点,而是数据背后的广告价值和广告逻辑的思考。
商务楼宇视频和影院视频之所以能够逆势上涨,在于核心受众群体感受到了广告的价值。以电梯里的框架广告为例,2016年第一季度楼宇视频广告刊例花费TOP5行业增幅,与受众对广告的信息价值的认可一致。在楼宇电梯的特殊场景里,出行、上门服务、外卖等生活服务02O品牌,是人们在当时情景中最有可能有信息价值的产品类别。
在此逻辑思考的基础之上,技术成为了一种提升广告价值的手段。以分众传媒的商务楼宇视频为例,它通过物业的客观数据(物业云)帮广告主选出较为精准的地区,通过跟百度合作“百度云”,圈出消费者的经纬度之类更为精准的地区,并且得出消费者的搜索喜好,最后在手机端通过“分众专享+微信公众号”做出品牌及商品信息的推送,产生跟消费者在手机端的互动。如此,线下流量是第一入口,线上流量对接入口微信、百度;跟“互联网+”结合后不仅仅实现了连接人与资讯,还通过对接人与服务、人与金融等,形成了交易闭环。
一幅公交广告,实际上就是一幅大型的图画,经过设计师的设计和制作人员的精心打造,无论从构图、造型、色彩都具有美感,这是报刊等媒体不能比拟的。而且,为了醒目,绝大部分广告都鲜艳夺目,形式感很强。与普通绘画作品不同的是,为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在画面色彩的考虑上,还特别注意给人以亲切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愿意多看几眼。
这些花花绿绿的广告画面,使得城市的街道充满了跳跃生机,对美化城市的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而这种对环境的装饰作用,使人们以一种欣赏艺术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广告所传达的讯息。
公交车是一种流动的户外媒体,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候车亭则固守着城市的每个角落,是城市文化的晴雨表;通过这些媒体,运用精心设计和包装,使之成为各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流动性:
公交车辆的流动性使公交广告能够不断地在特定线路上往复,这会极大地增加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率。
2、长效性:
公交广告存续的时间较其它媒体长,因此公交广告的诉求具有长时的特点,这样能使受众更多反复地接触到广告。
3、公益性:
公交广告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是形象鲜明的城市人文景观,因此赏心悦目的公交广告,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营造了城市现代化文化氛围。
4、强制性:
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具有鲜明的强迫记忆性,无法回避和拒绝,因而,视觉的强制性强,干扰度低。
5、强视觉冲击:
公交广告的画面面积较大,画面亮丽精致,视觉冲击力较强,对品牌形象的综合宣传效果很好,可以充分展现企业的实力和气势。
6、低成本高效果:
公交广告超低的千人成本能满足产品长期推广宣传的要求;最具经济效益的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是价格和效果俱佳的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