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
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
官茶体制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官茶是古代茶法中的主角,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官茶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官茶传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居民,曾以得到“泾阳官茶茯砖”为荣,甚至将之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茯茶世家泾阳茯砖茶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视作珍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