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是用天然石材所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石狮子威风凛凛,威猛霸气,镇魔驱煞,祁佑生财。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石狮子是常见的辟邪物品之一。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石狮子。***早的石狮子是东汉时高颐墓前的石狮,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而雕塑成石狮子,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石狮子不仅有不同的时代特点,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总体上,北方的石狮子(北京狮)外观大气,雕琢质朴;南方的石狮子(献钱狮等)更为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小石狮子也不仅在母石狮子手掌下,有的爬上狮背,活泼可爱。还有其他类型石狮子如港币狮、网球狮、迎宾狮、招财狮等石狮子是用天然石材雕刻而成,常有的为花岗岩石狮子(青石石狮子、锈石石狮子、芝麻白石狮子)、大理石石狮子(汉白玉石狮子、晚霞红石狮子)等。
狮子是瑞兽一种,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石狮子不但可以避邪,且可带来祥瑞之气,能解除多种形煞,亦加强官威或屋主之阳气。如果窗口见到不利之冲克,可放一对石狮子面向口可化煞,且有生权之意。凡是以口维生之行业,如律师、艺员等,可在办公室内摆放一对石狮子,有助于生财。但摆放石狮子有讲究,不能随意乱放。针对不同位置放不同质量的石狮子。











惠安石雕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传统雕刻技艺之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等,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
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安石雕在其形成和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民族性
惠安石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民族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宗教性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
时代性
惠安石雕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蕴涵特定历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桥、塔、寺,明清的蟠龙石柱、石狮、古建筑民居,建国后的许多纪念性雕刻工程等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所记载。
艺术性
惠安石雕在艺术风格上,讲究形神兼备,富有动感和气势,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和神态美;在艺术特征上,突出纤巧、流丽、繁缛、精细、神奇,含有细节语言,富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体现南派石雕婉约精美的特色。
独创性
主要体现在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风格代表重要特征的龙柱、石狮的独具匠心的雕刻上,以及惠安独创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被国内外誉为“中华一绝”和“不朽的艺术”的影雕技艺上。
代表性
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内雕塑界普遍认同“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其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
表现性
惠安石雕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并与惠安独树一帜的建筑技术完美结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大者雄伟壮观,安装时需用起重设备;小者精微细巧,可托于掌心或浮于水面玩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实用性
惠安石雕多以实用为基础,从建筑园林装饰雕刻、室外大型雕塑到室内摆设观赏品、日用器皿等,用途非常广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