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超声粒度分析法 点超声分析法是最新出现的粒度分析方法,粒度测量范围为5??m~100??m。它的分析原理较为复杂,简单地说,当声波在样品内部传导时,仪器能在一个宽范围超声波频率内分析声波的衰减值,通过测得的声波衰减谱,可以计算书衰减值与粒度的关系。分析中需要颗粒和液体的密度、液体的黏度、颗粒的质量分数等参数,对乳液或胶体中的柔性粒子,还需要颗粒的热膨胀参数(包括粒径、ξ电位势等),不需要稀释,避免了激光粒度分析法不能分析高浓度分散体系粒度的缺陷,且精度高,粒度分析范围更宽。
美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从荷叶上滚落的水珠可以清除其上吸附的灰尘和细菌,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荷叶的“自清洁效应”或“荷叶效应”。
1997年德国植物学家威廉·巴斯洛特教授从中得到启发,成功研制出易于清洁建筑物及交通工具表面的涂料。最近,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发理论模型,首次成功将纳米毛状结构与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分离开来,对荷叶自清洁效应的本质原理进行研究。
当水滴落在荷叶上时,荷叶与水珠间形成一个高度的接触角(大于90度),使之聚集成珠状而不扩散。通常,人的皮肤具有轻微疏水性,接触角大约为90度,而荷叶接触角接近170度,叶子表面极度疏水。但是科学家发现,尽管实际接触荷叶的雨水很少,水滴滑落并不是没有摩擦,水滴带走了叶子上的尘土和细菌,起到“自清洁”的功能。
科学家首次将荷叶的纳米毛状结构与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分离开来。他们发现,荷叶表面除了含有蜡质成分,“荷叶效应”的产生与荷叶的两种结构有关,一种是微米级的凸起,一种是纳米级的毛状结构。含有两种结构的荷叶的接触角为142度,只含有微米结构的荷叶接触角为126度,单独只含蜡质表面的接触角为74度。科学家认为,纳米级的毛状结构使接触角增加16度,这两种结构是“荷叶效应”的主要成因。
“荷叶效应”作为一个很好的模型,可以用于诸多的领域的研究,如基于荷叶效应生产的涂料可方便房屋或建筑物表面的清洁,未来荷叶效应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