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
| 单位
| 性能指标
|
密度
| kg/m3
| 40~80
|
导热系数
| W(m.k)
| 0.022~0.035
|
烟密度等级
| ——
| ≤5
|
压缩强度
| Kpa
| ≥150
|
燃烧等级
| ——
| B1级热固性材料
|
热值
| MJ/kg
| ≤4.2
|
热释放量
| MJ/m2
| ≤16.8
|
使用温度
| ℃
| -60~150
|
弯曲断裂力
| /N
| 34
|
吸水率
| %
| <3
|
产品规格
| (mm)
| 可按客户需要定制
|
聚酚醛保温板参数能够满足抗冻融保温系统对保温板的指标要求,导热系数低于0.025,氧指数50,防火性能优越,属于热固性B1级防火材料,吸水率低于5%,抗腐蚀,和其他施工材料兼容性好,质量轻,施工方便。
聚酚醛保温板厚度对冻融圈变化规律影响:
聚酚醛保温板保温效果不仅受到保温层安装位置和材料类型的影响,还和保温
层厚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不同保温层厚度条件下,冻融圈变化规律的研究必
不可少。下面对隧道保温选用的聚酚醛保温板,分别选择三种不同的保温层
厚度(3.5、5.0和6.5cm),对其保温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鉴于计算原理与前面完全
相同,这里不再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只给出不同保温层厚度条件下,隧道施工
一年时间内,典型位置的冻深,见表5.8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拱顶、拱腰的
冻深均随着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当保温层厚度为3.5cm时,隧道拱项冻深为0.3m,当聚酚醛保温板厚度为5.Ocm时,冻深则减小到了0.14m,减小了54%
左右,而当保温层厚度为6.5cm时,该位置则己经不会出现O℃以下的情况,拱腰
位置情况与拱项类似,说明聚酚醛保温板厚度对温度场的分布影响明显。底板的冻深比
拱顶和拱腰大很多,主要原因是底板没有铺设隔热保温材料:拱腰冻深比拱顶的
要稍微小些,主要原因是计算断面埋深较浅,拱项的温度受到了上表面山体温度
的影响。
表5.8不同厚度保温层下的冻结深度
厚度 保温层厚度(cm)
位置
3.5 5.0 6.5
底板位置(cm)
180 188 176
拱项位置(cm)
25 18 0
拱腰位置(cm)
冻融及绝缘材料的稳定性能的测试,是为了模拟在冻融循环作用后实际使用
的保温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本次试验的2种保温材料:聚氨
酯硬质泡沫板、聚酚醛保温板分别进行了5、15、25次冻融循环后,再
次测试其在相同条件下,其内部温度梯度情况,与未经反复冻融时的情况对比,
得出反复冻融后5、15、25次以上2种保温材料的导热性能。
首先对未经反复冻融的聚氨酯硬质泡沫板、聚酚醛保温板上表面
施加温度荷载,测出其下表面的温度T:再分别对进行了5、15、25次的冻融循
环后的PU聚氨酯硬质泡沫板、聚酚醛保温板上表面施加相同的温度荷
载,测量其在相同温度荷载条件下,下表面的温度T;;对比T;得出经过反复冻
融5、15、25次后Pu聚氨酯硬质泡沫板、聚酚醛保温板2种保温材料的
保温性能。控制上表面温度保持相同的温度条件,测得下表面温度值,若温度值
升高则说明由于反复冻融使得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下降,保温效果提高,反之则
导热系数升高,保温效果降低。测试结果见表5.5:
表5.5保温材料稳定性试验测试结果
材料类型 循环次数 上表面温度(℃) 下表面温度(℃)
一12.1 —2.3
PU聚氨酯硬 5
.11.3 .2.1
质泡沫板
15 .10.2
.2.2
25 .10.8 —1.9
.10.8
.2,1
.13.3 一1.4
聚酚醛(福利凯)
5 .12.7 一1.1
保温板 15 .12.3 .1.5
25 一12.7 .1,4
.12.6 .1.3
75
试验结果表明,保温材料的冻融循环导热系数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随冻融
循环略有下降趋势。这种结果可能因为保温材料内部结构性质在反复冻融后的改
变或因为受试验本身测量仪器和计算方法的精度所限,但抛开误差等因素的影
响.冻融循环后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不仅没有丧失,而且总体变化对隧道保温是
有益的。所以在寒区隧道保温层计算分析时应用的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