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地区建设生物质燃料产业基地
巴彦淖尔市与中兴能源有限公司日前签署了建设内蒙古燃料乙醇产业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将充分利用河套平原非粮地优势,种植甜高粱生产燃料乙醇,建设内蒙古生物质能源基地。
甜高粱作为一种绿色能源作物,具有适应性强、对土地质量要求低的特点,可与向日葵进行轮作倒茬。河套地区利用非粮地种植甜高粱生产燃料乙醇,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独特优势,符合国家关于开发生物质能源的相关产业政策,同时可解决农作物轮作倒茬问题,还可用于荒地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对于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从2013年开始,河套地区先后引进20多个甜高粱品种开展试验、示范种植,建立了甜高粱主体试验区、盐碱地试验区和示范区。目前,一个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的乙醇厂正在巴彦淖尔市规划建设。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成本。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风电和太阳能的成本不断下降,但要实现平价上网依然存在距离,特别是考虑到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成本以及配套储能成本。如今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正在下降,清洁能源的成本劣势更加明显,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补贴需要更加有力。
华丽转身大胆创业废木料变身生物质燃料
木糠、木渣,这些曾经的“废弃物”,平日在融水县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里随处可见,可如今,这些废料在融水县融水镇小荣村上村坡屯村民杨远军手里,通过技术综合利用变成了宝贝。
在融水镇燕军木材废料加工厂里,老板杨远军正在忙活着。宽敞的厂房里摆满了木糠、木渣、竹康、桑枝、甘蔗叶等废料,经过生产机械的加工,一袋袋颗粒状新能源生物质燃料就新鲜出炉了。而说起自己的加工厂,杨远军倍感欣慰 。“当初我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些废料进行加工,变成燃料,这样一来既有经济效益,又环保。”杨远军说,自己2008年返乡跑运输,运木材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山区乡镇、行政村。而在这个过程中,细心的他发现,许多木材加工厂到处都有木糠、木渣等废料,有些倒在河边,有些就地焚烧,于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想法在他的脑中油然而生。说干就干,杨远军带着想法外出考察,学习技术,并在2012年申请贴息贷款大胆创业。他投资180万元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铁棚厂房,购进生产机械,创建了燕军木材废料加工厂,将木糠、木渣、竹康、竹渣、桑枝、甘蔗叶等废料加工成颗粒状新能源生物质燃料,替代中小型企业锅炉用煤燃料。不仅如此,他的木材废料加工厂还解决了26位农民工的就业,实现了月生产量500吨,年纯收入高达75万元的业绩。
“今年生物质燃料的市场价是每吨800元,扣除人工、运输费,每吨可净收入170元,一个月就是好几万啊。”杨远军笑呵呵地说。如今,随着销售业绩的不断扩大,杨远军计划明年再扩大规模。而作为国家提倡的创新企业和新能源,在它变废为宝的路上前景广阔。
宁夏百亿造林迎来生物质能源发展新契机
2015年年底,全国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试点项目在宁夏回族族自治区正式启动。这一举措彰显了各地对林业行业发展的重视,也极大地推进了林业行业地转型与发展,振农重推地生物质能源项目也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造林项目总建设任务2800万亩,总投资额度387亿元,获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授信28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任务750万亩,项目投资125亿元,融资额度100亿元。投资百亿用于造林,展现的不仅是对林业产业的支持,更是对绿色环保产业大力扶持。从政策的层面上,绿色行业大有前景。
201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持续雾霾天气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而与此同时各类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政策也陆续出台。国家政策的支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地发展。 政策的利好将为生物质能源项目创造出更大的市场环境。政策的发布将引起全民对于绿色环保产业的关注,进而扩展绿色环保产业的目标受众,扩大绿色环保产业的市场容量。
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发展将推动林业行业的扩大化,从而及时控制雾霾天气的形成。林业的发展最直观的就是增加我国植被覆盖面积,通过树木的光合作用和对尘埃的吸附作用,减少空气中细小微粒的数量,改善大气环境。而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发展也能直接的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据统计,PM2.5多为煤炭不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细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新能源能在生产的源头上缓解大气污染,改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