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混装既可能对环境造成持久污染,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肖睿和毕建模建议,可以把设置分类垃圾筒作为市政建设的一部分,在社区、商场、街道、车站等公共场所统一设计、投放、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清运回收体系,有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清运处理。
除了加强垃圾分类的意义宣传,还可以把设置分类垃圾箱作为市政建设的一部分,在社区、商场、街道、车站等公共场所统一设计、投放、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清运回收体系,有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清运处理。
“我记得以前的果皮箱都是铁皮的,时间长了就生锈、掉漆,不美观不说,果皮箱上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字样也都看不清了,现在好多了,看着这么好看的果皮箱,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14日中午,家住普照寺小区、51岁的市民王怀英说。
摇盖设计,垃圾丢进去不会弄脏手,更加人性化
垃圾桶盖子的加厚设计,采用全新优质PP材料,坚固实用,美观大方
垃圾分类,有的小区能够持之以恒,有的却为何成了摆设?仔细想想,既“卡”在运营模式上,更“卡”在观念上。
梅岭园的生化处理设备由环卫公司运营,在提供部分支持下,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问题,设备有专人管理,10多年运行正常;反观虹桥帝梵尼小区,同样的设备,接手的物业公司缺乏积极性,设备一建成就“束之高阁”了。
另一方面,居民要养成分类收集的习惯,也有一个过程。特别在试点的初期,居民若认同这种做法,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毕竟,大多数居民的环保觉悟不是天生的,需要大力宣传引导,需要有人来带头,需要有人来管理提醒,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而当一件好事能够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就能成为一座城市的“环保行动”,反过来又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倡导垃圾分类是一场长期的战役,不仅需要各项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更需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针对每个区域、不同小区,制定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逐步引导老百姓养成全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否则,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试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