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品主要有幼儿园户外碳化积木,幼儿园组合攀爬架,幼儿园户外长廊架,幼儿园组合攀爬梯,幼儿园淘气堡,幼儿园实木桌椅,幼儿用床等,同时销售合作单位滑滑梯,悬浮地板,草坪等,欢迎电话咨询,质量有保证,服务优,欢迎咨询15866287622张经理。
幼儿园玩教具一站式采购。公司所有实木玩教具均为进口优质实木加工而成,产品纹理美观,耐用,环保无污染,适合小朋友长期使用。
积木
户外碳化积木,大型幼儿园积木玩具,公司生产的各类积木玩具有330、448、900等,不同配置类型。以满足不同客户需要,公司生产积木木材采用进口优质樟子松,纹理美观,耐用,不易变形,不易开裂。无污染,适合小朋友长期玩耍。产品质量优,我们敢于任何厂家比质量,比服务。期待你的电话咨询。15866287622张经理。
积木游戏是幼儿园常见区域游戏之一,游戏材料主要以原木色积木为主。积木本身具有较高的操作性、较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探索空间。一方面,幼儿在游戏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尝试不同的搭建方法;另一方面,幼儿在这种高度自主的游戏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搭建问题。那么,幼儿在积木游戏中会遇到什么类型的问题,他们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又是如何解决的?本文基于笔者对北京市一所幼儿园中的96名中班幼儿在自然情景下进行积木游戏的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了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
支撑问题
积木的功能是搭建,而搭建的过程就是积木与积木之间相互支撑并保持整个建筑物稳定的过程。积木之间能否稳定支撑取决于积木的重心是否平衡、积木之间的接触面积比例是否合适、建筑物是否搭建在水平面上等。在积木游戏中,幼儿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把房子搭得更高?”“再放一块积木后,房子会不会倒?”同样,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行为:
“小心翼翼地进行堆高”、“试探性地把积木放上去又拿走”、“当建筑物快倒的时候,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等。这些疑问和行为都说明幼儿在努力探究着积木之间稳定支撑应具备的条件。一个典型的支撑问题就是如何搭出一阶一阶的楼梯。
某幼儿搭了一个两层的房子。“我要给我的房子做一个楼梯” ,于是,他开始搭楼梯。他将两块单元积木垂直叠放在一起,但是发现没有出现“一阶一阶”的效果;之后他改变两块积木之间的接触面积,将两块积木“错位叠放”,出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在继续叠放第三块积木的时候,整个楼梯就倒了。
搭楼梯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堆高,它涉及平面和水平的概念、积木之间支撑接触面积的比例问题、积木的重心问题等。所以搭楼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堆高的时候总是倒塌;目标状态是搭出一阶一阶的楼梯。
形状组合问题
形状组合是指一个图形可以由几个相同的其他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其他图形组合而成。比如,一个长方形可以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也可以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在积木游戏中,当建筑物还没有搭完但是某些形状的积木已经用完时,幼儿就会尝试寻找其他形状的积木进行形状组合来代替需要的积木。
某幼儿在搭建菜地的栅栏时,单元积木用完了。他先后用了柱形积木、大半圆形积木来搭建栅栏,但是发现效果都不好。于是又尝试用三角形积木,他先放一个三角形积木,然后又试着在上面叠放一个三角形,这时他发现,两个三角形正好能组合成一个长方形。随后他又按照这个模式组合出很多单元积木来完成搭建。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用已有的积木形状组合出单元积木的形状,以此来完成搭建。问题的初始状态是柱形积木、半圆形积木都不能很好地组合成单元积木;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重新组合出单元积木。
匹配问题
积木的匹配问题是指在搭建过程中如何选择大小、形状适宜的积木来完成合理的搭建。它包括积木与积木之间的匹配、积木与配件之间的匹配,也包括个别积木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匹配。能否选择一个大小、形状都适宜的积木影响着搭建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某幼儿搭好房子之后想为房子装一个门。他拿了一个双倍单元积木,这时旁边的一个幼儿说:“你不能用这个,因为房子只有这么高,门不能用这个(双单元积木),得用小的。”该幼儿拿着双倍单元积木在房子周围比划来比划去,发现真的不合适,于是就去寻找小一点的积木。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就是个别积木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匹配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双倍单元积木太高,而房子的门太矮,二者不搭配;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选择与房子的门大小、宽窄合适的积木来完成搭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中班幼儿开始倾向于选择适宜的积木来使他们的建筑物看起来更符合现实的比例。
连接问题
积木游戏中的连接问题是指如何连接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当幼儿初步有了空间概念,知道“上面、下面,里面、外面,高处、低处”,并且有整体意识,或者对“斜面”感兴趣的时候,就会乐于给房子加一个滑梯,就会考虑到小汽车如何从较高的车库里开到较低的公路上。而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幼儿就会遇到如何连接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的问题。
由于单元积木有厚度,所以修出来的高速公路总是与地面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每次小汽车从高速公路上开下来的时候都容易翻车,于是幼儿开始想办法连接这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之前他用过斜坡式积木,不过他是把两个斜坡式积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来使用的,这一次经过尝试他发现了斜坡式积木的新用途。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是连接两个高低不同的平面的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公路与地面高低不同,如何连接以避免小汽车翻车;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顺利连接这两个平面。
围合问题
积木的围合是指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地包围在里面。如何进行围合也是在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对“里面、外面”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最常见的“围合问题”就是如何搭出“有四面墙的房子”。初步搭房子的时候,幼儿总是仅仅运用架空的技能把一个双倍单元积木用两个圆柱架起,或者用多个双倍单元积木进行堆高搭出一面墙,而不能搭出至少拥有四个面的三围空间。
某幼儿在搭建房子的时候遇到了如何进行“围合”形成房子的基本结构的问题。起初,他用四个双倍单元积木和八个圆柱体通过架空和排列搭建了“一面墙”。但是他发现,仅有一面墙,小动物是没法居住的,他需要再搭建一个有“里面”和“外面”之分的空间结构。于是他开始探索如何将现有的“一面墙”变成“一个空间”。他想了一会儿后便开始进行操作。他在已有的那面墙对面用一样的材料搭了一面一样的墙。之后,又找来两个四倍单元积木再次运用架空的方法将两面墙进行连接。这样一个空间结构就出现了。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小动物的家只有“一面墙”,小动物没地方住;问题的目标状态是为小动物搭出有“里面”“外面”之分的房子。
改变空间大小问题
积木游戏为幼儿感知空间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机会。积木本身就是一种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占据一定空间的物体,一块积木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取决于摆放它的方式方法。所以幼儿搭建的建筑物的空间大小不仅取决于积木的摆放方式,也取决于积木的大小或首尾连接后积木的大小。
中班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往往会因为某空间内不够容纳他想要放的物品去扩大空间;或是用长板为房子加盖房顶时由于长板不够长而去缩小房子的空间。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狭隘性,所以无论是去扩大空间还是缩小空间,他往往都不能意识到决定空间大小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因此如何改变建筑物的空间大小成为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一个问题。
某幼儿用圆柱和四倍单元积木为小恐龙搭了一个家,但是由于圆柱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导致围合后形成的空间太小,小恐龙不能住进来。老师提示说:“我刚才去小恐龙的家了,小恐龙跟我说,你给它搭的家它不是很喜欢,因为太小了,不够它住的。”幼儿看了看恐龙的模型发现恐龙真的很大,于是他开始把四倍单元积木从中间往外推,试图扩大里面的空间。但是还没推几下,建筑就倒了。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空间。问题的初始状态是房子的空间太小,小恐龙住不进去;问题的目标状态是扩大房子里面的空间。
研究中,以上六种类型按照出现次数的多少依次为支撑的问题、形状组合的问题、匹配的问题、连接的问题、围合的问题和改变空间大小的问题。支撑问题是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主要问题。
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理解和表征问题,只有当问题解决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个心理上的表征时,问题解决才真正开始。纽厄尔·西蒙认为对问题的表征就是构成一个“问题空间”,而这个问题空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的信息或是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二是问题的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三是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可能采取的步骤。总之,能否对问题情境建构起一个准确的心理表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中班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对问题的表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有问题,无意识水平
“有问题,无意识”是指出现问题,但是幼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由于受到自身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搭建过程出现的问题,更不能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采取任何问题解决的策略。
有意识,回避解决水平
“有意识,回避解决”是指出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回避解决问题。处在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看到游戏中的问题,有时甚至能主动提出问题,但是不去解决问题。这一水平的幼儿在面对问题时通常有三种表现:其一,是把出现问题的建筑拆掉,重新搭建;其二,是改变最初的游戏情景来回避解决问题,例如,某幼儿搭了一个赛车跑道,设置了爬坡的障碍,这时另一名幼儿说:“小汽车不能跳,过不去这个楼梯的。”搭跑道的幼儿想了想说:“我这个不是汽车走的公路,是人的跑道,人能跳。”其三,是放弃搭建,不再进行游戏。
无效表征和解决水平
“无效表征和解决”是指出现问题,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能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或采取的策略不能解决问题。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只是不能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也不能顺利使问题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
有效表征和解决水平
“有效表征和解决”是指出现问题,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能够有效地表征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发现积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找到关键性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幼儿们用四倍薄板积木围起一个正方形作为恐龙的家。幼儿甲说:“这个围墙太矮了,恐龙太高了,它们会跑出来的。”“是的是的,我们得搭一个让恐龙进得去出不来的家。”乙说。“那我们就在这个围墙上面再搭一层。”丙说。说着孩子们开始用单元积木和双单元积木加高围墙。(单元积木和双单元积木比四倍薄板积木相对较厚、较重)但是在加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刚要把单元积木或者双单元积木搭在四倍薄板积木上时,它就倒了,一点也不稳。“这个老倒,怎么办?”甲说。(看到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即围墙不稳)“你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倒呢?”老师追问道。甲看着倒了的围墙说:“因为上面的积木太大太沉了。”“因为上面的积木比下面的积木宽。”乙说。(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性信息,并且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于是幼儿甲就把上下积木的位置进行调换。(进行有效的操作,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经过调整以后,围墙稳固多了,不倒了。(实现了问题的目标状态,围墙站稳了)
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是寻求解答,即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包括三个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对这三个成分的识别和理解。问题解决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寻找一种方法,来克服“障碍”,实现从“给定信息”向“目标”的转化,完成问题解决。本研究发现,对于积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中班幼儿的解决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回避问题策略
回避问题策略是研究者在进行观察时发现的一个相对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它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初步表征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之后就会想办法回避直接面对这个问题。一般的回避方式有三种:其一是改变积木游戏情景以使问题自然解决;其二是放弃目前的搭建,重新开始游戏;其三是放弃搭建,不再进行游戏。
尝试错误
“试误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它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景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幼儿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试一试”。通过一系列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从而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