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3.1是最新的USB规范,该规范由英特尔等大公司发起。与现有的USB技术相比,新USB技术使用一个更高效的数据编码系统,并提供一倍以上的有效数据吞吐率(USB IF协会)。它完全向下兼容现有的USB连接器与线缆。
USB3.1 LOGO
USB3.1 LOGO
USB3.1兼容现有的USB3.0软件堆栈和设备协议、5Gbps的集线器与设备、USB 2.0产品。
拥有Thunderbolt技术的英特尔也欢迎USB3.1标准的成形。
USB 3.1包含了USB 3.0的大部分特性[1] 。
USB 3.1作为下一代的USB传输规格,通常被称为“SuperSpeed+”,将在未来替代USB 3.0。[2]
规范制定历程
2008年11月12日USB 3.0推出之后,SuperSpeed带来了5Gbps高速传输效能,附加提供5V/0.9A电源。随着传输速率的要求提高,加上也希望能提升供电能力,2013年1月6日USB IF协会(USB Implementers Forum)正式宣布要推出新的USB 3.0加强版(即USB 3.1)。2013年7月31日宣布正式开始研发SuperSpeed 10Gbps,2013年12月3日USB 3.0 Promoter Group正式宣布USB 3.1诞生。到了2014年6月份Computex Taipei 2014,ASMedia第一家正式展示原生USB 3.1晶片,实现SuperSpeed+,也就是SuperSpeed 10Gbps速率。[3]
介面规范
usb 3.1有三种连接介面,分别为Type-A(Standard-A)、Type-B(Micro-B)以及Type-C
Type-A(左)与 Type-C(右)
Type-A(左)与 Type-C(右)
标准的Type-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面方式,Micro-B则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而新定义的Type-C主要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
Type-C大幅缩小了实体外型,更适合用于短小轻薄的手持式装置上,Type-C将取代Micro-AB型连接器(支援USB装置直接对传,不需要有主控系统介入),也将取代一般Micro-USB连接器,Type-C仿Apple Lightning连接器,正反均可正常连接使用,较现有Micro-USB更理想,Micro-USB虽有防止反接的防呆机制,但正反均可接的好处,胜过防止反接,
Micro-B(反面)
Micro-B(反面)
摸黑状况上都可顺利完成接线。[3] 另外,Type-C还有增进的电磁干扰与RFI mitigation特性。